《基于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整合的实践研究》方案(初稿)
发布时间:2020-02-1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亚兰

基于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整合的实践研究

一、项目研究的主要方向

通过开展“基于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整合的实践研究”,准确把握当前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诊断其当前存在的问题,根据社会转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班级日常生活实践形态,更好地促进“全员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从事该项研究意义及目前所具备的优势

1.从事该项研究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也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明确要求。在实际教育教学生活中,重学科质量轻学生发展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上述内容,必然要求重新审视、研究、建设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和学科建设质量提升的新型学校生活。

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深感作为新型学校生活重要组成的当前学生学科建设与学生发展的脱节、分裂和丰富的育人资源的流失。这一现实状态迫切需要变革,对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素养的双重要求也是众多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价值之所在,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国内研究中,“新基础教育”早期对“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综合融通”有一定研究,相对而言,如何清晰地将学生发展问题与班级学科建设沟通起来,形成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的研究成果还未多见所以,本选题有着一定创造性的和现实意义。

2.目前所具备的优势

成长营领衔人系常州市特级班主任,从教22年来,一直坚守在德育工作的第一线,从时代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孩子的成长需求出发,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先后主持或参加了省、市级5项课题研究和两个项目研究。其中主持开展的德育校本课程《龙娃诗意成长》获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二等奖。近5年来,主编(副主编)专著共两本。

担任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期间,领衔学校青年班主任工作室,指导新班主任快速“入格”;作为“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责任人,指导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多人被评为市、区、校优秀班主任。并多次到兄弟学校或为“华师大研究生”作经验介绍。

前期参与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特别突出了班级学生日常生活的育人价值,形成了一定的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有效融通的理论基础。本成长营的研究将得到华师大李家成博士、张永博士和常州市袁文娟校长、张小兰校长等一如既往的支持与指导,科研资料和科研方法上将会有保障。在研究之路上,我有幸认识了很多有教育情怀的志同道合者,比如广东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王怀玉、全国名班主任“于洁”等一线的班主任,在经验交流方面将会有较为丰富的资源。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有效融通的现状调查与问题诊断研究。

以成长营成员(主教不同学科)所在班级为核心,拓展到相关学校的相关班级(成员带徒弟)。以问卷、个案、访谈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为工具,实现对不同班级状态与问题的了解与诊断,认识与理解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并最终聚焦若干核心问题,形成调查报告,为实践研究提供基础。

(2) 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有效融通的理性分析。

以学生在班级内的文化生活、组织生活、主题活动,班级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为具体研究领域,清晰班级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有效融通的目标体系,形成相关研究结构。

(3) 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有效融通实践研究。

以成长营成员所在班级为实验班,验证与发展相关理论,形成实践改革的相关策略和典型案例。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系统研究已有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有效融通的研究资料,作出清晰的整理、理性的判断。

(2)调查研究法

以成长营成员所在班级为实验班,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梳理当前班级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有效融通发展状态。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度分析,揭示学生在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有效融通过程中的发展机制,形成典型案例。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呈现方式

(1)调研报告:《小学班级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有效融通的现状调查与问题诊断研究报告》

(2)研究论文:《小学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有效融通研究系列论文》

(3)研究报告:《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有效融通研究报告》

(4)活动现场:小学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有效融通研究实践案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