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教师成长营>>徐文娟>>成果展示>>文章内容
周敏颖:教学是一段美妙的旅行
读《教了不等于学会了》有感
发布时间:2020-02-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文娟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深深被它所吸引,想要一探究竟。作为一名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深深困扰我的便是这些知识不是已经教过了吗?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呢?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做出许多尝试。我们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主体,真正想要教了学生能够学会,却仍然存在着许多困惑。

本书将汾湖实小的八年探索看成是一场旅程,而我认为,我们的每一节课也很像是一场场旅行,我们在这些旅行中带领着学生们欣赏沿途风景、收获成长。

本书以汾湖实小的实际探索为为例,谈着学校该如何发展课程,而其中给我感悟最深的便是他们所提倡的“教—学—评一致”课堂教学模式。

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如果所教即所学,所学即所评,教了能够转化为学了,学了能保证学会了,教学评能够一致,那我们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好”的课堂,如何才能做到呢?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发。

制定清晰精确的学习目标

首先,教学评能够一致的前提是目标。如果将课堂比作旅行,目的地的选择自然摆在第一位,否则便会像无头苍蝇到处乱窜。对于“目标”一词,我并不陌生。作为一名老师,我每天上课前的教案上,都会有本课的教学目标,少则两三条,多则四五条,我都可以很快地说出来。但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不得不惭愧地说,我的教学目标是有很大问题的。我在写目标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我要怎么教,教什么,却忽略了这堂课的主体——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人物,他们怎么能没有学习目标呢?我常常会发现,有一些学生他们坐在课堂上,但“人在曹营心在汉”,脑子早已游离于课堂之外。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感到很头疼,却苦于找不到好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难题。现在我找到了答案。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他们又怎么能朝着目标去学习呢?因此,清晰、精确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只有先把目的地找准了,这其中的曲折才是有意义的。老师的教学根据目标来展开,学生的学习向着目标而学习,并争取能够达到李玉国校长所提出的“大部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创造了目标之外的精彩”,那么这样的一节课便是我们所期望的好课,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学”堂。而如何制定清晰合理的目标也很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区别于以往翻阅教参这一简单的做法,我们更应该研读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学习可能性,以此来制定目标。而这些目标必须是可实施、可检测的。这样去设计目标才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评价任务先于教学活动

当然,空谈目标远远不够,还要将其落到实处。目标仅仅解决了去哪里,而接下来的如何去、是否到达了目的地至关重要。在这场旅行中,老师可以是旅伴、导游,但绝不能替代学生来体验这场旅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观念中,解决了目标,接下来便是教研组内在一起商讨教学方法,即“怎么去”,而这本书推翻了这一理念。它倡导评价任务先于教学活动的思考。平时在我们检测学生是否到达时,往往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考试。但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太大的促进作用,也不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它只是一个游离于教学、学习过程之外的结果。如同旅行之中,我们不能到了最后才看自己是否到了目的地,这时候如果发现偏离了路线,那么为时已晚,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全程GPS导航,这样但凡一点偏离,都能及时找准方向。因此,同样地,在课堂之中,嵌于教学之中的评价才更加有效。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评价任务先于教学活动,引导学习方向。如何设置评价任务呢?最重要的一点是指向学习目标,保证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其次是关注学生视角,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审视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一学习目标,以更好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反观我平时的教学,其实也注意到了评价,都会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给予一定的评价,如Well doneWonderfulExcellent等,亦或进行追问给予评价,也会偶尔让学生来互评一下,如在朗读课文之后,学生互评朗读可以得几颗星。但这样的评价还不够,学生的自评、互评相对来说较少、也不够深入,有些浮于表面。课堂是学生的,应该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虽然我对于评价任务的设置还有些困惑,但在后面的教学实践中沿着这一思路去尝试,去探索,定会有所收获。

教学活动源于目标、依托评价

说完了目标与评价,教学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知道了旅行的目的地,也有了全程GPS导航,可如果选错了交通方式,那也是到不了目的地的。而教学活动便是这其中的交通方式。只有充分展开教学过程,才有可能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活动应源于目标,依托评价。在展开评价任务后,我们要善于捕捉分析评价信息,利用评价信息来优化我们的教学活动,这才能最终达成我们的目标。而以往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常常在一些“点”上打转,如这里应如何导入、如何衔接等等,而我错了,“面”应该先于“点”。教学活动的设计应遵循“从框架到细节”的思路,在确定了大框架之后,再去思索每个细节才是有意义的。在教授四上Unit5Our new home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做动作说出oninunderbehind等方位介词的热身导入活动,设计时觉得这个环节既活跃了氛围,又复习了方位介词,为本课学习做了铺垫。可上完以后发现,这就是个多此一举的环节。学生们对于方位介词已经了如指掌,复习并不会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热身活动。而现在我明白了这一误区就是因为我的教学活动没有紧扣学习目标,如把这个热身换成关于家里各室的英文歌曲可能更有效,热身的同时铺垫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各室的词汇,紧紧指向学习目标。因此,教学活动的展开应与目标、评价相一致,从低效走向有序高效。

教学如一段段美妙的旅程,孩子们是旅行者,我为他们制定旅行计划,带领他们领略途中的美好,享受旅途的乐趣,不断朝着目的地前进。希望他们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正能如旅行一般,感受学习的乐趣,到达知识的彼岸,教了就等于学会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