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思考?发现
——《十一教育理念建构和实践》读后感
拜读了钱校长所著的《诗意教育理念建构和实践探索》感受颇多,一本书展现了一个学校的发展,一本书展现了一群教育者的情怀,一本书让我看到了生活在这样学校孩子们的快乐,一本书让我领悟到诗意的人生是多么令人向往。
本书从学校的发展历程谈起,清晰阐述了诗意教育理论建构及在管理上的创新,重点讲述了诗意课程建设、课堂实践、学生培育、教师成长、文化建设、教育评价等涵盖学校教育管理各个方面的实践过程。有理论、有实践,可读性强,可学性更强。
由于本人的工作岗位在课程教学处,尤其关注了本书的第四章诗意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第五章诗意教育的课堂实践两个章节的内容。
诗意课程第一节从顶层设计谈起,本着“为诗意人生奠基”的理念,整体建设立足“大课程”布局,突破按学科组织课程的传统方式,整合主题相通、内容相近的相关课程,突出内在的逻辑统一,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为追求整体课程内部的衔接与完善,使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独立转变为相互贯通、相互补充。
体系的架构从两个大方面如说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二是校本课程自主开发建设。自主开发类课程分为品牌类课程和特色活动。
书中有一张表格直观的介绍了诗意课程的全部架构,是把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特色主题活动,围绕经典传承的一些内容,围绕学科拓展进行整体思考。
第二节介绍了诗意课程的计划与实施,基础类课程课堂关注“情趣、灵动、向美”等学生特质的培养。拓展类课程更关注学生过程性评价(但是评价表制定太过笼统,不利于给学生制定直观性评价)品牌类课程注重资源建设和成效评价,特色类活动更注重实践中的细化管理。第三节介绍了诗意课程的实践案例。
从这章可以看出诗意课程的架构结构式明晰的,实施是扎实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我同时也在思考在整个课程的整体架构中,课程体系的目标建构已经明确的以儿童发展“阳光、灵动、文雅”为主要目标,那么各项课程的建构都应该以此目标为导向,在各类课程中的目标都应该是这三大目标的细化,目标应该是统一,而不应该是割裂的,或者是看不到课程的目标。
阅读第五章诗意教育的课堂实践,本章第一节从诗意课堂的规程研制开始谈起,第二节讲到了诗意课堂的建设路径,第三节是诗意课堂的学习创新,第四节是诗意课堂的作业变革,第五节给读者展示了围绕课堂规程核心三元素的案例解析。课堂规程围绕核心三元素“情趣、灵动、向美”展开,三个元素细化为9个关键词,语数英三门学科根据这9个关键词分别制定了符合自己学科要求的三级具体指标。形成了学科课堂规程。我在思考,这是学科的可操作规程,以此来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三井小学的“求原”规程和诗意课程的规程很相似,三井是依据学校的文化,提炼了自能、质疑、共生、自能、高远,五个词,各个学科再从这五个词衍生出自己学科的课堂规程,但是诗意课程一开始就提出了大课程的布局,而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在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很少看到整合和融通,我觉得这是课程顶层设计人需要进行更多思考的。
诗意课堂的建设路径主要有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话题沙龙,坚持常态研究和焦点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并关注对课堂建设的评价反馈,课堂调研、过程督促、师徒结对等方式推进课堂建设。在学习创新方面主要从基于问题的独立学习、聚焦核心问题的小组合作学习、指向能力或素养发展的探究学习三方面展开,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能力。但这三种学习方式在达成规程目标方面形成了哪些有效的策略书中并未提及,学习创新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规程的目标,不仅仅要说清楚创新的方向和方式,更应该讲清楚创新给达成目标带来的大步推进。
作业的变革围绕“幸福作业成就学生幸福的生命、生活和人生”展开,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围绕目标的作业是如何推进、展开的,甚至希望看到整体的作业体系的架构。但是书中没有介绍这部分内容。
读书是一个持续性的工程,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本人读书也常常喜欢把一本书多读几遍,诗意教育理念的建构和实践是这所学校数十年的探索过程,精华浓缩于一本书中,并非我一朝一夕能够窥得全貌,本文只是粗浅的阅读后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我相信随着阅读的推进,深入阅读后会有更多的 思考。能给自己带来思考的书一定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正如成尚荣先生在序言中所说他最喜欢的是“透过”,透过是为了有新的寻求和发现。我也希望自己在阅读中有新的寻找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