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建设和数学课堂的诗意追求
——新桥第二实验小学 孙伟琴
发布时间:2020-03-1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钱丽美

  这个寒假很特别,因为疫情,我们都学会了静心生活,每天会找一些时间静心读一些书来充实自己,读了钱校的《让生命诗意地栖居》一书,收获很多,感慨很多。

  诗意,何为诗意,我想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想。这本书理论和案例结合,很多生动鲜活的案例记载着研究的脚步,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课堂实践,我都受益匪浅。

  一、建构诗意的课程建设体系

  我们要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每个学科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精心设计重点项目和基础项目,最后统整架构课程体系,要做到文化统整、有机架构;实践细化,丰实内涵;精致品牌,生成亮点。

  二、建构诗意的课堂文化

  从教十几年来,我常常思考:数学课上,我究竟以什么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我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得到什么?数学教学究竟该做什么?是让学生去熟记一些公式、概念、性质、法则?还是教会学生做习题,去应付考试?不!数学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内涵。数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给孩子的数学应该是那些孩子利用自己的个体经验能够学习的数学,我们与孩子一起营造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诗意的,充盈着美丽色彩、创造气息、生命活力和智慧生成,人人能在课堂享受到数学教育的快乐!

  1.童趣中充溢诗“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意味。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情境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更好的处理数学知识,让儿童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从而加强儿童对数学世界的理解。

  2.开放中挖掘诗“根”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吴亚萍教授曾说:目前许多小学数学课堂都没有真正做到开放,很多都是封闭、假开放和盲目开放。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开放? 巧设开放式提问、巧妙在过程中打开。

  3.对话中把握诗“境”

  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一句话: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话”不仅可以让师生、生生的思想相互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还可以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涵养个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新的课程标准引入“对话理论”之后,对话便成了当今课堂教学的时尚。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用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真理,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像苏格拉底一样走下神坛,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援助者,让平等、互动、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对话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是教师的“敞开”与“接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是学生的“敢想”与“敢言”,让教师本身受益匪浅;是师生间的“平等”与“互动”,促进了彼此情感和智慧的交融。记得特级教师孙建锋说过:师生平等对话意味着肯定之中的引导,浅层之下的深入。在上述案例中,我让学生充分对话,学生的“比较”,海阔天空,别具一格的举例,似乎与数学不沾边,偏离了数学的学科领域。但细细品味后,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竟如此形象生动,与生活融会贯通得如此诗情画意,他们用数学的“行外话”描绘着数学的“题内话”,跳出数学说数学。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理想”课堂吗?在这里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里我们聆听到的是独特的见解,欣赏到的是别样的精彩;在这里除了情趣、理趣外,更多的是睿智;在这里课堂真正成了展开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理想世界”;在这里发生的一切是那么神奇而美妙……

  4.灵动中彰显诗“魂”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在充满诗意的课堂里,师生敞开心扉,平等对话。在诗意的数学课堂里,学生能自由翱翔在数学这广阔的天地里。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构建者,不仅得到认知方面的收获,而且在潜能、创造力、个性等方面也得到表现,更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改变和提升,审美鉴赏力以及心灵的净化也跃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诗意的数学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不懈的追求。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万事随缘”诗意的数学课堂定会精彩无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