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从疫情开始之初,成长营的13位成员,纷纷开启了教育人的生命自觉模式,或上全国直播课推广居家学习和生活良方,或指导班里的学生开展丰富的线上导学活动,或直接化身志愿者守护社区平安,大家共同努力迎接春的到来……为了让大家的实践更有教育意义,让研究更有明确方向,让“听说读写做”化为日常,2010年3月30日下午,特级班主任成长营全体营员聚集“云端”,开展了第三次活动。
基于目前大家处于从超长假期到准备开学的过度阶段,本次活动既有老班们寒假阅读与实践的分享,也有领衔人对研究项目的交流,还有大家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的完善。
首先由蔡涵玉老师就假期的“阅读与实践”进行了分享。蔡老师是个爱学习,有想法,会策划的老师。疫情到来时,她从陈亚兰老师的直播课中获得启发,从成长营共读书目《你好,寒假》《诗意润泽心灵》中汲取灵感,智慧地围绕当下形势,结合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二单元名著导读《鲁滨逊漂流记》,设计系列学习活动:读“鲁滨逊”,谈感受;话“鲁滨逊”,品生活;再读“鲁滨逊”,看时事。系列活动让孩子在疫情面前学会生活,学会看问题,并能结合“停课不停学”,用哲学的眼光讨论线上学习的利与弊。其他老师纷纷位蔡老师巧妙的长程设计点赞,并分享了自己带领班级学生“抗疫”的经历。如田洪宇老师通过阅读,引领自己班级以“关爱”为主题,开展了与写作相关联的抗疫活动,在《常州晚报》上发表了多篇学生感悟;陈旭琴老师以身示范,通过自己的每天阅读,带领低年级学生坚持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盏指明灯,引领他们的“未来星星娃”前行。陈亚兰老师高度肯定了大家的阅读热情,指出阅读时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开阔视野,她还向大家推荐了一系列经典与实操性较强的好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成尚荣的《儿童立场》,袁文娟的《小学班级建设创新实践》《小学班队活动育人价值的开发与实践的转化》等书目,并继续发起每月共读活动。
班主任不仅应是教育实践的引领着,更应是教育研究的践行者。为了让教育实践,更系统更有教育意义,陈亚兰老师给我们细致阐述了我们的研究项目《基于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综合融通的实践研究》。陈老师从项目的价值与意义、项目的内涵界定、项目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等方面给我们做了具体的阐释。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及自身优势选择适切的小课题。如蔡涵玉老师班级建设与课外阅读的有机整合,谢纪老师岗位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整合,金斌老师的班级活动与学科建设的融合,陈旭琴老师班级特色文化与学科建设整合。陈老师提醒大家,无论老师选择哪个小课题,都要明确我们的研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与教育日常紧密关联,那我们的课题研究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第三环节是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的完善。新桥实小的黄桂华老师先介绍了自己的发展规划。她首先从哲学观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只有看清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才能改变自己。于是她从自我发现,目标定位、成长策略和自我评价四方面讲了自己的规划,黄老师细细地策划自己每个月的读书规划及达到的预期目标,策划了三年的活动系列。最亮眼的是为了达成目标,设计了一个自我评价表,自我评价表从每周阅读的书籍内容,工作反思,活动开展等几方面都做了详实的评价标准,得到了营员们的一致赞赏和陈老师的高度赞扬。 同时陈老师就每个营员的规划作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自我发现”,每位班主任要认真梳理十几年来做班主任的收获及困惑提炼自己的教育特色。二是“成长策略”,每位班主任结合本校、本班和成长营的项目与班主任日常活动进行整合,并把时间固定起来,确保可操作、可反馈。三是“评价措施”,成长不仅需要内动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驱力,用外在的措施激励、督促自己完成达成预定目标。
阅读,实践,分享,研究,反思,再实践……在听说读写做的尝试中,成长营为大家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短短两小时的云相聚,大家收获颇丰。
疫去春来,万物可期。 在领衔人的引领下,成长营这群热爱班主任工作的精英们,将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在规划中逐梦前行!
(撰稿:谢纪 ;摄影:各营员;审核:陈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