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班主任成长营>>林燕群>>成果展示>>文章内容
施晶4月学与思: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0-04-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林燕群

 三井小学践行的以“全时空” “全人员” “全领域” “全素养”的全息阅读模式为我们打开了更加广阔的阅读视野。看似高大上的背后,其实是接地气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位朴素的海读推广人,韩兴娥老师。再读她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感受颇深。

 

一、建立真实的自我认知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老师用几近剖析式的独白分享来亲证课内海量阅读之路切切实实能为老师学生和家长带来幸福感和成就感,因为所做的一切是真实可感的,所以能够快速地引发我们的共鸣。比起技巧和方法,她首先教会我的是要有面对现实,拥抱焦虑,接纳自我和他人的勇气,和困则思变不破不立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学生、同事和家长,是我们最先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对现实的精准认知是做出根本改变的关键第一步。是的,我们如她,正是这样普通的老师,有着同款平凡的学生,面对着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家长。不同的是,韩老师是一个“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知行合一的行动派。虽然她说自己“懒”,但我们会发现,她的“懒”源自她对于陷入困顿的教育现实的抵抗,同样也是她奋不顾身另辟蹊径的缘起。不愿被无端捆绑消耗,就必须走自己的路,耕自己的田,浇自己的花。我们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平均分就跟隔壁的2班相差了10分,此时不过开学两个月,说没有受到打击那太假了。焦虑之余,我清醒的意识到这个班的后进生数量之多,学前积累之匮乏,家长培养意识之淡薄,到了怎样的地步。哪怕到现在,他们中也依然有很多人无暇也无力对孩子有过多关注。“我们先天很不足”,这盆冷水浇得猝不及防。其实,一年级开学前就有老师告诉我说有个幼儿园老师看了我们班的名单,说了一句:差生怎么全到一班来了。我知道以后很愤怒,这学生我还没接触就被贴了这样的标签?但后来,我也发现,这话虽然难听,但也不是无缘无故。面对既成事实,如何改进才是思考的方向,情绪化的抱怨虽然很容易,但无济于事,甚至会带来两败俱伤的局面。

 

二、秉承朴实的海读理念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韩老师引领的海读之路相对所有老师来也具有普适性。她的文字朴实无华,就像她是一个尚简的人,核心理念无非是两个字“海读”。当时接触了这本书后,也曾燃起了熊熊热情,模仿着做出了一些改变和尝试,我们开始进行了整班的指定书目诵读,调动部分家长来进行亲子共读,同时通过日记来进行分享和辐射,这些当然都收到了一些成效,比较成功地让一部分孩子养成了好的读写习惯。但遗憾的是,在低年级时,我对于学生身边的和生活中学习资源不够敏感,同时在反馈方面做得太过单薄,尤其对后进生,关注和扶持远远不够,耐心也大大缺乏。尤其在学习拼音时主要的四个要点,一是整体输入,二是海量复现,三是趣味盎然,四是精准定位。这四个要点做得都不够扎实。其实,这四个要点也同样适用于课文的学习。尤其是整体输入的理念,不论是令人头痛的拼音学习,还是看似复杂的散点知识,只要找到内在关联,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诀,或者创设一个有声有色的情境,都可以将他们囊括其中,很多难点就是这样化解的。到了三年级,小古文的积累也将提上日程,变换下诵读的形式,唱一唱,跟着音律走,语感就来了,所谓理解也是不久的将来会水到渠成的事。反观韩老师,她在引领孩子深入阅读世界这个领域,有着神圣的使命感,我最欣赏的就是她的简单纯粹和细节智慧,从她的字里行间可见窥见她的工作态度就是:着手做,坚持做,有目的地做,边做边调整,循环往复。如此而已。我们和她的差距也正在这里。真正的智慧就是能够和事物的本质链接,分得清轻重缓急,知道在关键处着力。

 

三、践行扎实的学习反馈

    这是我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起初,我对于反馈很积极,分类新建了很多小群,和家长有针对性的沟通也很多。但渐渐的,因为种种,心态渐崩,成了懒于反馈的人。一是随着年级升高,家长热情度不太高了,二来我本身精力不足,做事内耗大,情绪不稳,常处于疲软倦怠状态。不过由于起初我也耗费了很多精力,到目前为止,班里还是有很多孩子养成了坚持阅读和积累的习惯,这个假期里的《日有所诵》《叠音词》《韵读成语》的积累一直没有间断。我所做的反馈不外乎是给等第和写评语,并利用小管家发送电子奖状,但是其中缺乏家长端的协同评价和生生互动评价。此外假期里在班内开展了“带你听世界”的自制整本有声书以及“好文共赏”的个人作文展示活动,参与者不多,但基本每天都有更新。看到韩老师和家长的互动,认为她是一个深谙沟通艺术的高手,但这背后不过是她坚定的学生立场和对阅读推广事业的执着罢了。一个老师空有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要懂得熨帖人心,处理好各种关系。

如韩老师所言:我们都是时光的穷人,我们不具备使时光增生是时光倒流的回天之力,我们要把每一秒钟都播种到精耕细作的日益改良的教育田野中去。说来容易做来难,或许,在教育路上,“有悔和有愧”的心态能让我们拥有更清醒的自知,促使我们找到更明智有效的方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