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萍“市高级班主任成长营”营员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袁亚萍
时值第25个“世界阅读日”之际,身处全民阅读的大时代、大浪潮之中,我想学校、教育工作者们必定是这个“悦读”时代的号角、引路人、朝圣者。对于阅读的目的与意义,在朱永新老师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样的教育箴言中,已经将阅读的根本、魅力、未来一语道尽,不言而喻了。后疫情时代,学校师生们都应该安静下来,让阅读拾级而上,真正成为伴随我们幸福生活的高级必需。
三井实验小学的李志军主任在全息阅读:通过阅读的教育学术论坛中这样分享:“学校引领教师真正爱上阅读,达到由任务驱动,向阅读习惯的过度,从而实现每个教师由阅读自觉发展为教育自信。”我认为这是李老师对阅读行走路径的一种层级诠释。故我借用这几个关键词来谈谈不同阅读层级,我们可以该如何去突破,臻于悦读的美好世界。
任务驱动,抱团促读。常生龙老师在他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中说道:“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和策划,可以让自己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也恰恰是这个变化急遽的时代让阅读变成了需要在时间的夹缝中去成全,而大多数人又没有这样的阅读自觉性,尤其是在阅读需要意志维持的阶段,读与不读就成了没得选择的事情。所以,我认为群体阅读、共读是一个可行的方式,让阅读的团体力量推动着我们去读、去习惯、去沉浸,这种“催读”未尝不是一种“促读”。还可以在这个群体中用各种任务驱动去唤醒阅读的内动力,抱团读,读出一种热情。
固读保障,养成习惯。要想养成阅读的习惯,让它成为我们每日的必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又重要,一日不读书,便觉索然无味,我认为“固读”是一种行而有效的方法。就像一切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一样,只要每天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去阅读,那么这种习惯一定能在养成中稳健我们的精神成长。例如:每天午饭后,可安排固定的半个小时去阅读,建议刚开始做阅读这件事的时候,尽可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去读,待慢慢养成阅读习惯后,再挑战一些自己不太感兴趣但又不得不读的书籍。固读,读出一种不可缺。
结构联读,实现自觉。曹鸿飞在《中国教育报》中提出:“联读是一种联动阅读,它的意义是打开语文的边界,向更宽广的生活开放,向更开阔的世界开放,向自己的心灵开放;是在更广阔边界上的阅读与对话、打开与联结。”由此,我想阅读结构化,加之“联读”加持,一定会实现“悦读”的自觉,让悦读超越传统的、单一的、散乱的无序,成为比较的、网状的、联系的“联结阅读”,读出一种广博。
迁移辩读,自信行走。我想,阅读最终指向的是人的自信行走,让人的精神成长、壮大起来。那么如何实现阅读者的自信成长呢?我认为迁移辩读可以实现此目的。所谓“迁移辩读”就是让阅读的产物、输出迁移式成为可视化成果,审辩式阅读促进阅读者的思辨能力的提升,让每一个人昂首阔步走在时代的前沿,作为时代的引领者,我们要读出一种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让我们都来悦读吧!读什么、怎么读,都取决于读没读。当下,让我们读起来吧!让阅读拾级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