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于片刻的阅读时光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王桂玲
伴随着第25个世界读书日的到来,三井小学“全息阅读——通过阅读的教育”学术论坛成为了热点话题。学习之余,恍惚间很久没好好看书了。难道是教学工作繁忙的缘故吗?或许真正的事实是自己的懈怠。静心细想,还能回忆起沉浸书中时的美好感受,为什么越长大,越疲于阅读呢?
小时候,我随奶奶长大。奶奶不识字,却很会讲故事。记忆中小小的我总是喜欢端着小板凳坐在她对面听她娓娓道来。夏天,她边讲边摇着蒲扇帮我扇风;冬天,我边听边把小手伸进她的棉袄里取暖。长大了我才发现,奶奶哪里是在讲故事,不过是在讲述她的人生经历罢了:小时候被晚娘薄待,婚后两个女儿接连早夭,房子被洪水冲垮过三次,冬天被反动派扔进凿开冰面的小河……如此种种,实属凄凉。但这样的逆境里,她偷偷典当首饰送别实在无力雇佣的长工林儿;她收养了一位因洪水无家可归的黄奶奶并为其养老送终;她把自己的屋子腾出来为抗战时的军队提供住所;她宁可自己饿一点也会为乞讨者舀一碗当天的稀饭……奶奶的“故事书”里满载直面逆境的力量。
再大一些,父母仍然漂泊在外,我随大伯的时间增多了。那时大伯的皮鞋厂倒闭了,天性乐观的他便靠着摸鱼虾和捡垃圾维持生计。每次去江边,我都会跟着一起,我们一路走一路聊。听他讲过小时候爷爷奶奶为了让他们兄弟四个都能念书省吃俭用,多次拜求私塾先生;也听他讲过上课时偷偷在课桌缝往里窥好不容易借来的《三国演义》。但最难忘的是听他声情并茂地讲演鲁迅先生的文章了,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其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别是被人打了就想“儿子打老子”,惯用“精神胜利法”的短工啊Q;还有总是穿一席破长衫的穷书生孔乙己,似乎见过他排出九文大钱要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嘴里念叨着“多乎哉,不多也”的样子。直到初中读《鲁迅小说全编》,才发现故事远没有大伯讲述的那么轻松诙谐……大伯的“小说集”里装着笑对人生的豁达。
我的学生时代才算是正式开启了自主阅读的模式。记得村小上学的我们课外书很少,课本是我的主要阅读来源。课本中的每一个文章我都会仔细阅读,《自然》和《劳动与技术》也不放过,必背古诗文也基本都能背诵,只是课外阅读量却远远不够。中学时去镇上念书,才发现和其他同学的差距,让小学时期还算优秀的我很受打击,还把这种心情写进了作文。当时教我们语文徐老师的评语为我打开了心结,虽不记得具体内容,但却感受到了她真诚的支持与鼓励。此后,原本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的我开始不断进步……老师的“励志诗”里写着读书改变人生。
最该好好读书的非大学莫属,那时的教授们有书目推荐,我们也有较多的闲暇时间,更有大大的图书馆可以免费畅读。记得教育心理学课上总是会来一位老奶奶旁听,闲聊中得知她是一位退休的小学老师。她苦口婆心地劝导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将来工作用得着,还玩笑似的说自己现在是补课来了。可惜那时的我更多地安于享乐,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没想到工作得越久,越发觉得老奶奶说得在理,工作得越久,越觉得自己的文化底蕴不足以支撑学生长久的语文学习。原来呀,老奶奶的“回忆录”里满是对学生的关爱。
三井小学的本次论坛围绕“全息阅读——通过阅读的教育”这一主题,一起经历了开幕式、全息阅读论坛学校阅读的校长篇、教师篇、学生篇、家庭阅读篇和社会篇5场分论坛。每一个专家和老师关于阅读的真知灼见都让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书里的世界很大,我们的世界也越来越大,未来不是我们去的地方,而是我们创造的地方。三井小学的“立体书”里盛着对未来的期许。
想着想着,发现总是在向家长、向学生强调阅读习惯重要性的自己却并没有形成阅读习惯。工作虽忙,但把刷手机的时间匀一点给书本还是绰绰有余的。毕竟,静下心来读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希望此后的每天,都能有一段安于片刻的阅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