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疫情下的教育教学》:用审辩式思维审视我们的学习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孙银芬
发布时间:2020-05-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钱产良

  2020年冬的这个寒假特别漫长,我每天关注着新闻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并期待着开学早一天到来。拜读了谢小庆老师的《审辩式思维》一书,他从 2005年“钱学森之问”的叩问开始追寻答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很难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长期忽视发展青少年的审辩式(critical thinking)思维。“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方式,审辩式思维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审辩式思维是一种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

  近来的所读、所见、所闻,让我对历史和现实问题有了一些思索,也对历史教学深入地思考,我认为用审辩式思维来审视我们的学习真的很有必要。

  一、用审辩式思维看“李文亮”事件

  2019年12月30日,李文亮在同学群中发布信息称:“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在我们医院急诊科隔离”。同一天,武汉市卫健委要求严格信息上报,并强调“未经授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对外发布救治信息”。不久他即被医院监察科约谈,并到辖区派出所签了一份对“违法问题”警示的《训诫书》。1月20日后,新冠肺炎疫情迅猛发展,李文亮成为了能被找到的“吹哨人”。不久,国家监察委员会派出调查组赴湖北省武汉市作全面调查,网友一边倒地支持为李文亮医生“讨回公道”。他一度被誉为“谣言八君子之一”、“疫情吹哨人”。

  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每天应对的是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当我们坚决地说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对付谣言绝不姑息时,似乎让我们更清晰、更有底气地来看待纷繁复杂的世界了。当政府部门和媒体给李文亮医生贴上谣言标签时,也给自己和整个社会关上了直视真相的窗户。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人类最需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的挚友。17年前“SARS”病毒爆发并在全国传播,那年参加高考的我难以忘却。2003年2月上中旬,广东地方媒体对“SARS”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报道。但最初仍有一些媒体因为报道“SARS”受到内部批评。2003年4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SARS防治工作,中央级、地方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开始全方位地予以连续大量报道。总体来看,在SARS危机由潜伏转化为爆发的关键时期,媒体总体上功能缺位,新闻管制的负外部性很明显,对疫情的蔓延负有一定责任。

  审辩式思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素养,“不懈质疑,小心求证,包容异见,力行担责”才是现代社会对信息该有的态度,媒体作为向公众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理所应当地应该具备这样的素养,求真求实、畅通信息渠道,还公众真相。

  我们知道《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创办。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报道的要求:首先是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

  李文亮说,自己当时只是想提醒同学,并没有想那么多,截图被传播出去后还曾一度生气,但体谅公众出于担忧公共卫生状况也就释然了。而现在是否给他平反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真相比这更加重要,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用审辩的思维去思考和论证“真言”、“善言”和“谎言”,在坚持自己“真理”的同时,也要能包容别人的“真理”是“李文亮”事件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钟南山院士说:这位武汉大学七年制临床专业的毕业生,短暂的一生,足够对得起医学生誓言。我想说学习历史是为了不再忘却,人类经历的灾难要铭记于心,得到的血的教训要时刻警醒。这次疫情,我们要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不食野生动物的规则的意义。重新审视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角色和责任,意识到灾难面前,没有孤立的个体,服从集体的大局意识才能拯救整个国家的灾难。

  二、用审辩式思维反思历史课堂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给学生一些历史结论,并让他们接受这些观点,教师对课堂做好了种种预设,反感学生突破我们的预设圈,原因是,学生扯远了,我的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不了了,或者,学生的观点和结论有出入,这样影响他的得分。这样的课堂持续下去真的很危险,我们可能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辩思维,对于学生的明天和国家的未来都是一种损害。

  我想起了一节美国历史老师的一堂课例。

  在一堂《德国史》课上,老师放映着将1945-1994年间发生在德国的重要事件组合剪辑起来的纪录片。学生与老师一边看电影,一边在纸上作些记录,偶尔老师会穿插一个问题,或是一点解释,学生们简单讨论几句。我坐在一位男生旁,趁他看电影,借过他的记录纸,一下子明白了……第一张纸是让学生开放性地记录电影中的事件以及主要信息;第二张纸是让学生在一个时间轴上整理这些关键事件,并将美、苏、英等国的对德主张与政策也整理到这个时间表上,梳理其中的逻辑与线索;第三张纸上有若干演讲词的句段,每一句段后老师设问:这是谁的speech?What time?他为什么这样说?其意指是?标志?在课堂上,没有听到老师的娓娓相授,没有看到师生精彩的追问与对话,有的只是他们默默地观看、记录、整理和间或的讨论。

  没有精细化的一问一答,没有保姆式引导,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我们的课堂怎么舍得这样“浪费时间”,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巴不得把历史经过和结论灌给学生。这位老师课堂言语的占时可能连10%都未必有。而学生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呢?老师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支持和促进学生那些能力形成呢?

  教师主动放手,把学习的过程和任务的完成交给学生,通过层层任务驱动来实现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对于历史事件的知道、了解。教师准备的教学素材是重要事件组合剪辑的纪录片。他设计了记录历史事件和主要信息的任务来实现知识目标。然后是方法目标:利用时空观的方法进行历史学习。教师布置了在时间轴上整理德国关键事件,并将美、苏、英等国的对德主张与政策也整理到时间表上,梳理其中的逻辑与线索的任务。这样通过对德国历史的纵向学习和与世界大国的横向联系来掌握时空观的方法。这其中也贯穿了世界史观的学习方法,没有一个国家是孤立发展的历史,都是置身于世界联系中的。 第三是学科素养的目标:历史学习中的比较高的能力要求就是历史解释。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客观评判。教师通过第三张纸的设计,展示若干演讲词的句段,老师的设问:他为什么这样说?其意指是?标志?基于材料,学生讨论,从而解释历史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不是给学生一个结论,审辩式思维的培养却正在发生。学生不轻易相信教师、专家和权威的说法,他们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见解。

  三、用审辩式思维突破教学模式桎梏

  怎样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和创新能力。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自己在这方面有尝试和突破的课例。在上到八年级的《新文化运动》这一课,讲述新文化运动内容中批判旧文化,打倒孔家店时,我们有同学提出了反对和疑问,因为初一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一课时,我们历史课本和老师对孔子的评价都很高,怎么到八年级就要一改口径批判孔子了呢?

  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回去搜索资料,让大家第二节课来场辩论,孔家店到底该不该被打倒?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一些辩论的方法,也提供了一些辩论的素材。第二节课,学生兴高采烈地开始了,在这场辩论中,审辩式思维正悄悄地发生。我记录了大致过程:

  主持人:我先来宣读一下规则1、正方女生3位主辩手,反方男生3位主辩手。 2、不打断对方辩手发言,有观点,有依据,不脱离史实。 3、辩论结束,点评主持人点评。 嗯,双方选手到位,开始,

  女1: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给世界的形象很友好。我觉得这要归功孔子的思想。

  男1:我觉得“仁”和“礼”不一定是好事,被列强侵略也不还手吗?刚学过的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下令不许主动出击,礼让的结果是战败,全军覆没。我觉得仁和礼不好,有点懦弱。

  女2: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长幼有序是传统美德,我们中学生也在学八礼四仪,说明现在我们还是重视儒家文化的,孔子思想没有过时。

  男2:我知道古代子女听父母的所有命令,家长制啊,父母之命,媒妁shuo之言,要女生们长大嫁个不认识的人,万一丈夫家暴了,你还没有权力离婚,这种封建道德太可怕了。

  女3 :初一我们学过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平民教育的先河,推动了教育平等。他的教育思想至今还在影响我们,比如他有句话“温故而知新”。

  男3 :我觉得孔子没有做到真正的教育平等,至少男女不平等啊。我知道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祝英台上学还得化成男装进学堂。儒家学说也一直被皇帝们拿来利用,袁世凯也通过尊孔复古来为自己当皇帝找理由。

  主持人点评:这男生女生营的辩论十分激烈啊,我听出来,这儒家学说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确实有很多优点,但是男生营有新文化运动斗士的帮忙,反击能力似乎更强啊,同学们,我们查找资料,课后可以继续,胜负还没分。

  课堂结束,学生们意犹未尽,如何看待孔子代表的传统文化,关乎时代背景和文化的内核,在辩论中,学生认识到“不懈追问、双向质疑、凭证据说话”的重要性,这也是审辩式思维作为创造力源泉之所在。

  审辩式思维对于研究历史和现实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运用于在教育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更是意义重大,我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中得到科学认识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谢小庆:《审辩式思维》[M].上海:学林出版社。

  张晓群:《SARS危机凸显媒体公信力》。知网2003。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