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的缘故,骨干人才成长营的集体研讨活动停滞许久后,在5月19日15:00在新北区实验中学二楼会议室开展了主题为“学校常规管理”的研讨活动。
吕墅中学的淤剑老师和实验中学的汤久妹老师分别从学校管理和教研组建设两个方面谈了对学校常规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特色介绍,接下来又两位组员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成长营领衔人钱产量校长从为什么选题常规管理、如何做好常规管理以及常规管理的常见误区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在学习其他老师、学校的优秀实践经验的同时,自身对学校常规管理也进行了深思。
1、显于表,常规管理以制度为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的常规制度是学校运转的根本,有了制度的指引,学校各部门、教师、学生才能明确在什么时点应该做什么事情,做到怎样的程度算是执行到位。例如,作息时间常规,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和作息铃声就是学校的制度所在,所有师生都要严格执行,这样上课下课、大课间、午休、眼保健操、放学等等活动才能有序运转。再以上课为例,虽说教无定法,但是课堂教学组织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前进班热课、学生提前做好上课准备、教师的教态、学生的听姿还是需要制度的约束,这样才能有较为有序的课堂秩序,不至于因为任课教师的因素导致课堂管理的缺失。同样在学科组的建设还管理方面,备课的规范要求、备课组活动要求、青蓝结对的实施条例才能保障学科组的稳定发展。
2、落于实,常规管理须落到实处
在学校教育的不断探索中,每个学校基本形成了完备的学校制度,但是落实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化。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学校必定在常规管理方面是做得比较扎实的。以作息时间为例,现实中,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在上课铃声响了以后仍然大声喧哗,不能及时进入上课的状态,但是同时不少教师因为教学的缘故大量拖堂、占用眼保健操甚至午休的时间进行教学。此时在学生的心目中,作息制度和铃声的约束性就大大降低,自然他们自己也就不会严格遵守了。
以一个班级的作业管理为例,我们规定了作业的“五必”原则(发前必做、做了必收、收了必批、批了必改、改了必清),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为了赶进度或大容量练习而疏忽了对作业的管理,或没有批改,或订正检查不到位,给予学生作业完事即可的错误印象,这样的落实程度下,学生怎么可能对作业上心呢?
3、融于行,常规管理融入学校文化中
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学校和学科组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一些新教师进入这个团队可以快速地成长,而有些学校和学科组则相反,新进的教师发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这自然也有教师本身的因素,但也不可避免受到学校和学科组的文化因素的影响。学校文化从然不是虚无的东西,也不是仅仅嘴上倡导文化建设即有的,文化就是一个团体常规管理融入血液以后自觉行为的体现。犹记得,刚入职时,语数外老师聚集在一个大办公室中,遇到一个问题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通过争论最后找到教学的最佳方法,这成为学科组交流活动的一种常态,同时也是我们新教师学习的最好阵地,由初始的旁听到最后的参与其中,成长也就在其中默默地发生。而遇到学生问题,马上学生所在班级的老师都接上话,对这个学生不同的学科方面的表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对一个学生的认识就比较的全面,相当于完成了一个班级的任课教师会议,这就是学校竞争和合作文化之所在,是所有教师积极参与常规管理的体现。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常规管理,而常规管理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制度的保障、并在落实中不断地完善,最后使之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为,并能熏陶和影响身边的周围的人,这才是常规管理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