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教学常规管理》:学校常规管理的“常”与“新”
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 唐薇佳
发布时间:2020-05-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钱产良

  5月19日下午,钱产良青年骨干人才成长营迎来了第二次线下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学校常规管理”。我们有幸聆听了吕墅中学的於剑老师和实验中学的汤久妹老师的讲座,两位老师分别从学校管理和教研组建设两个方面与我们做了交流与分享,让我体会到了学校常规管理要从“常”字和“新”字出发,做细做实。下面具体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落实常态:常规管理的价值在于“常”

  实行常规管理的重要目的是维护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使全体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来自于“时间”,没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便没有长期一贯的坚持执行,没有一视同仁的严格要求,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落实到实处。完善各种制度,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学校管理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做到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合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管理就是最优化的管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动力。因此,在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中我觉得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经常给师生鼓励加油,让全体师生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力量永不衰竭。

  二、从“常”到“新”:常规管理须不断创新

  对常规要常翻新。及时“翻新”一些规章、制度和规则,对常规管理制度要经常正本清源,避免出现管理制度“拖后腿”的现象,真正建立制度性的新陈代谢管理机制。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有基本的责任意识和时代意识,一切从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最高利益出发,“死”制度自然会有活力。对常规要“常更新”。在学校常规管理中,有些制度、规则虽然反映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制度就可以一成不变,而是要不断更新,在发展变化中进一步完善。对常规要常创新。常规管理是保持和保证学校正常健康运行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管理,而学校的发展需要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和生长点。这就要求学校在常规管理过程中要将“常”与“新”结合起来,既要不断完善常规管理,又要对常规管理予以创新,使制度更加适应学校发展的新要求。尤其对关涉教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管理制度,需要更多地借助于相关的研究寻求创新点,使之更加科学有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