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钱产良青年骨干人才成长营迎来了第二次线下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学校常规管理”。吕墅中学的於剑老师和实验中学的汤久妹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钱产良校长的总结性发言更是高屋建瓴,干货满满。其中,对于常规管理,他谈到要有“工匠精神”,在这点上,我引发了我的思考。大学毕业我便加入河海中学,老校长蒋顺国的管理工作,便是着眼于“精细化”,重点打磨教师的“工匠精神”,7年的磨砺,让初出茅庐的我养成了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2015年,我调到滨江中学,这家2015才“开张营业”的年轻学校,在创业初期,刚是需要精细化的管理,更是需要崇尚“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反应了匠人们执着专一、朴质无华、返璞归真的品质人格,因此,学校以学生日常管理为切入点,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是恰到好处的。
班级管理要渗透工匠精神。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基本组成部分,班级是学生共同生活的基层组织。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师生、同学之间通过人际交往、思想交流,彼此相互影响,因此,班级的日常管理对工匠精神的融入十分重要。在农村学校中,学生道德修养、社会认知、处世态度大相径庭,多数学生对工匠精神较为生疏。学校要充分利用德育课堂,如政治课、语文课等渗透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组织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学习,向学生介绍与工匠精神有关的杂志、电视节目、人物故事等,参与以工匠精神教育为主题的活动。
习惯塑造要融入工匠精神。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必要的约束,带领学生感悟工匠精神,用实际行动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可以围绕工匠精神制定或补充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守则,让学生们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炼自身的人格和品质。在常规管理中,我们要让好的育人框架,如规章制度、主题活动等方面有序的运转,逐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工匠精神与学生日常管理的融入。
总之,管理是艺术也是职能,学校管理中要推行 “工匠”精神,改变粗放的工作方法,力求精细管理, 长期坚持,让精细化成为学校师生的良好习惯, 让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