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教学常规管理》:学校常规管理:从循规到创新
新北区新桥初级中学 唐小燕
发布时间:2020-05-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钱产良

  近日,在成长营中聆听了两位同仁的精彩发言以及领衔人钱校长既高屋建瓴又切实恳切的教诲,收获颇丰。就常规管理而言,可能我平时思考的比较多的还是班级的管理,从没有上升到学校层面的思考,大家的发言给我打开了一扇窗。随之,我对学校的常规工作进行了拓展阅读和思考,行之成文,借以此指导自己未来的工作。

  学校常规管理是针对学校日常工作,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提升办学质量的管理活动。正确解读常规管理的价值,将常规管理落到实处,久久为功,常规管理便升华为学校教育实践创新的软实力。 

  解读常规管理:以人为本

  常规管理应注重制度构建与操作程序设计。常规管理首先要构建学校管理制度。制度的构架要体现“全面、全员、全程”的特点。而每一项制度“落地”的关键,是构建对应于该制度的操作程序。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制度与程序的设计,要体现“精心”的态度和“精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精品”的结果便水到渠成。 

  常规管理应注重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即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因此,教育要以人为本。学校常规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即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着眼点,将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着力点,使得常规管理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办学规律。常规管理要取得理想的成效,关键在包容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更要包容教师的个性,解放教师。比如,学生行为的“多动”甚至“怪异”,并不意味着学生道德的“出格”甚至“败坏”,有时却是该学生蕴含的潜能未被激发的缘故。因此,人们常说,管理是一种包容和妥协的艺术。 

  践行常规管理:重在落实

  常规管理,重在落实。常规管理的效益体现在“落实”。否则,即使常规管理制度制订得再严密、再严格,如果没有操作层面的落实,常规管理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甚至起到负面作用。 常规管理,贵在坚持。常规管理的生命体现在坚持。常规管理的特点是“常”和“长”。所谓“常”,是指对学校日常的管理、常态的管理;所谓“长”,是指对常规管理的长期坚持。失去了“常”,学校管理便成为“即兴发挥”的“应景之作”。失去了“长”,学校的常规管理便如“流星”,掠过星空时异常耀眼,但也就是“一过之亮”。因此,“常”是“长”的基础,“长”是“常”的保证。 

  升华常规管理:贵在创新

  常规管理是教育创新实践的基础。常规首先是规范,但不排斥创新。创新不等于推倒重来,变革也是创新。“推倒重来”,可以理解为对某一“常规”的“百分之百的改变”。科学实验,可以在999次失败的基础上实现一次成功,但在教育实践上,这是绝不被允许的。因为,其失败的代价可能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因此,教育创新实践较为可靠的做法是全面的、持续的变革。换句话说,如果学校教育有“100个要素”,对某一个要素进行“100%”的改变,其风险往往是巨大的;但对这“100个要素”中每一个做出“1%的变革”,其变革的总量也可以理解为“100%”。因此,常规管理切忌“管死”和“死管”,切忌见“章”不见“人”,而要充分注意常规管理的“弹性化”“人性化”。唯其如此,教育创新实践才有其孕育和生发的“基础”。 

  教育实践创新的成果通过常规管理固化。有一句名言: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在“绝招”形成的过程中,孕育了人们长期坚守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被固化下来,成为一种制度和程序。再通过长期教育实践的涤荡,形成一种文化,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和文化自觉。这时,教育创新实践的成果便成为一种常规被固化。同时,固化的成果,又在长期的实践中期待和孕育新的变革。循环往复,促进学校常规管理和学校创新实践不断走近教育的本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