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会议和座谈会上谈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更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日常学习聚专题
本月,成长营的老师们通过“人大基础教育期刊社”公众号平台,阅读”劳动教育”专题文章;收看《劳动教育的理性追问和实践回归》线上专题报告;线上观摩了龙虎塘实验小学赵欧亚老师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岗位建设”的班队课。赵老师的这节班队策划课资源丰富、内容充实。整节课的语言清晰,思路明细,能够有意识地对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转化。整个教学过程切合三年级学生年段特点,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体现了新基础教育的育人追求。为我们就“劳动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探讨如何从班级岗位建设的角度落实劳动教育,提供了研究学习的资源。
定期交流促提升
忙碌的工作阻挡不住我们学习的脚步,2020年5月29日下午,陈亚兰特级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如约在线上相聚,交流、分享、畅谈“劳动教育”学习的成果。
本次活动由河海实验小学陈旭亲琴老师主持。
成长营领衔人陈亚兰老师带领成员们回顾了上个月的活动后,西夏墅中心小学金斌老师作为学习代表,分享了题为《劳动教育再出发》的学习心得。
金老师从新时代呼唤劳动教育、如何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本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等几方面进行了交流。有计划、有方法、有评价,从校内到校外多角度、多途径给予全营老师们学习。
接着,成长营的老师们在线上围绕金老师的经验分享以及前期“劳动教育”主题的班队课展开互动交流。
后续反思有深度
简短的线上活动带给老师们无限的思考,活动后,老师们在学习群里或交流学习的心得、或表达对劳动教育的新认识、或发表自己对劳动教育的新见解……
陈旭琴老师从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的角度出发,提出劳动教育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进行整体架构,分学段设计。劳动教育是一场马拉松,这不是短跑,也不是短期效应,而必须着眼长远。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要为孩子们中学、大学乃至终生成长奠基。所以劳动教育决不能只关注眼前,而要螺旋上升,久久为功。从小家到大家,逐层升入。我们要摒弃一切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的做法,真正做到五育融合。
王紫谨老师、蔡涵钰老师和田洪宇老师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小时候参与劳动的体验和收获出发,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孩子创造生活能力的意义和重要。
张曙贤老师则对劳动教育在日常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困惑提出了新的思考。张老师认为劳动教育中劳动技能的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创造性劳动教育,让青少年因为取得劳动成果感到满足、愉悦,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切实感受劳动不仅光荣,劳动还让人获得幸福,能够让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如是,劳动教育方能落地生根。
陈小丽老师结合本校“午间课程”中的劳动教育,从每天午间课程开设到内容安排到评价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了“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谢纪老师聚焦疫情下“劳动教育”和“班级值日”的整合。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及评价方案。
陈素云老师认为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要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齐抓共管、协同实施的机制。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各方面要发挥支持作用,做到家庭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潘虹老师说,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只有学校教育重视劳动教育,强化劳动教育,才能让如今的孩子正确、全面认识劳动,理解“劳动最光荣”,幸福生活建基于辛勤劳动之上。
随后,大家就后疫情时代的岗位建设进行了交流。领衔人陈亚兰老师提出这一阶段岗位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应该“因变而生、因变而废、因变而改”,强调班主任应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关注班级学生的独特性,设置个性化的班级岗位。通过借助岗位载体,推动班级更加开放和丰富的新生活,提升学生的价值感,在成事中促进成人。此外,要注意新岗位与已有岗位的有机结合,聚焦“变”,形成新的资源,以方式、内容和职责的变进行岗位的重建工作。希望大家在各自的学校将岗位建设做到位、做出特色,将劳动教育化为日常。
最后,陈老师根据计划对六月份的“听说读写做”任务进行了再清晰,期待大家在忙碌中学习,在学习中智慧地做教育。
撰稿:黄桂华
摄影:各位成员
审核:陈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