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名专业型的教师,仅仅是会上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做课题研究,是提升自我素养,促进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直记得第一次做课题研究的情形,没有人指导,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不断地改,不断地去修正课题方案,带领我们英语组的老师一点点地摸索,最后终于成为常州市的立项课题,并在三年后顺利结题。第二次,在区优秀教师培育室学习,跟着高锋校长一起作研究,也学到了很多课题研究的方法,打开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学到最多的还是在南师大研究生学习期间,在导师的严格要求和各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从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对课题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个读研期间最大的任务就是写好毕业论文,其实就是做好一个课题研究的过程。
因为有了这些学习的基础,在后续的工作中,再次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开展时,感觉顺手了许多,对于如何去进行课题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认识,不再像初次做课题时那般迷茫和不知所措。
今天,在区的骨干成长营活动中,钱校长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新的任务,针对龙二小的一个音乐课题进行剖析,讨论其亮点及问题,让我们从自我课题的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转变为一个旁观者,从课题管理者的角度去分析他人的课题,这对我来说感觉是一个小小的挑战,但是内心也充满期望。钱校长给我们的是一个怎样的课题呢?我们一向都是给专家作课题汇报,听取专家们的意见,然后自己再修改完善,现在却需要我们来评说他人的课题研究,我应该怎样去分析呢?
怀着忐忑却又期待的心情来到龙二小,在活动还未开始前,我就粗粗地浏览了一下王丽老师的课题方案,乍一看,似乎跟我们写的课题方案一样,而且又是音乐学科,是我完全不在行的学科教学。也许同组的老师们也有同样的困惑,所以在听王丽老师汇报时大家都特别认真。我让自己完全进入这个课题的思考状态中,想象自己就是一名音乐教师,一个音乐组的课题研究负责人,就这个“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课题合唱教学的实践研究”展开我自己的思考,我需要研究什么,我为什么要开展这个研究,目的何在,意义何在,再回顾以往课题研究的经历和自己学习到的一些优秀课题方案,我非常仔细地研读了这份课题方案。我的初步想法是,概念界定不清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价值不明确,只有情况罗列没有研究者自己的思考总结,研究目标表述不清楚,研究内容表达不够工整,最后的创新之处没有表达出研究者自己的想法。
在与同组小伙伴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三井小学的鲍书洁老师快人快语,而且很快地形成文字稿供我们小组准备汇报的殷娟老师参考,我把我的想法与她们一起讨论。鲍老师的经验很丰富,想法也很全面,她提供了三井优秀教师的课题方案给我们快速浏览,尤其是对于我们不擅长的音乐学科,还特意上网搜索相关理论,从而科学地对这个课题进行评析,非常值得我学习。殷娟老师虽然年轻,但是她快速地将我们三人的意见整合汇总,组织语言进行汇报,流畅而熟练,很清晰地表达了我们小组的建议和思考。
在完成我们的讨论、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和钱校长、南师大吴永军教授的点评后,我觉得刚开始参加活动的忐忑不安都消失殆尽,剩下的满满都是学习后的愉悦与兴奋。虽然做课题真的是一件非常烧脑,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正是这种痛激发着、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行,激励着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惰性,去揭开很多看似华丽的外表,找出隐藏的问题,去思考、探究,把实践技能变成理论知识,使自己不仅仅只是会上课,更会反思,做研究,让自己上升到新的高度。比如吴教授说对于不懂的学科领域,课标就是根据,就是判断课题研究是否有意义的额“法”;我们要主动、定期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多阅读核心期刊,要提炼自己的特色和倾向,要有自己的主张;要使得自己的知识系统化,精炼化,要会梳理,形成体系。这些都是在指引我们,如何更好地去成长,去优化自己。
每一次的活动,都是一次高效的互动,有钱校长和很多专家学者的高位引领,有同营小伙伴的鼓励互助,我想,在区骨干成长营的这三年,将会是充满挑战、充满激情的三年,也会是收获满满的三年。期待着下一次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