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成长的源动力
——谈学习收获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吴海燕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不会结束。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展开生命,不断成长。
——于 漪
几天的讲座,工作之余陆陆续续地在收看着、学习着、思考着,汲取教育大咖们的思想与经验,心中不时涌动起渴望向上的力量。其中,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程红兵校长的《于漪老师:以人格育人格》,短短一场报告,却清晰地描绘出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生动形象,让我不由地又一次走近这位教育大家。
“一生正气,为人师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言传身教,榜样影响。”这就是于漪老师的真实写照。于老师始终坚守“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践行“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的使命,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历程中留痕,成为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楷模。在程校长的讲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于老师,了解了她的德性人格、生存方式、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等等。我想,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可以从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很多。
一、教师应有强烈的使命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走得久了,走得远了,往往会忘记自己最初为什么而出发,究竟要往那里去。于老师虽已耄耋之年,但依然热爱教育,依然思想年轻,依然感应着时代脉搏的跳动,依然用她的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那么她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她曾说:“我这一辈子最崇高的目标就是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在这个物质需求不断放大的社会里,作为一名教师,精神上的坚持是非常重要的。
党和国家给予于老师最高荣誉许多,可她却总是说,“不是我有多大能力,我实在是代表基础教育界的。”她把自己当做一块“铺路石”,谦虚地做一名“草根教师”。于老师对教育的坚定忠诚,表现在她始终在追求文化底蕴的宽广深厚,追求学术水平、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她在承担着教育人为学生、为老师、为国家的使命,以天下为己任,以民族为己任,站在中华伟大复兴高度来思考教育。
理想信念是生命的核心。在人生旅途上,能最终领略美妙风景的必然是那些有着明确目标并为之不懈跋涉的追寻者。虽然我们远远达不到于老师的境界,但既然选择了做一名人民教师,那么,便不忘初心,只顾风雨兼程吧!
二、教课,用生命在歌唱
于漪老师说:“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它的质量高低是教师精神成长的直接体现。上一堂公开课不难,难的是堂堂皆公开课。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每天上班途中都是在思考如何把课上好,她所有的课堂向老师开放,质量非常高,可是她却说“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一方面,这是于老师的自谦之辞,一方面,也在告诉我们教学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把课上得有吸引力,叩击学生心灵,触发学生思维?如何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对学习充满积极性?我想教师首先自己应该热爱这门学科,将教学当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才会去不断地思考、尝试、反思,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渐走向成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虽然它只是一个小学科,但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也极富挑战性。几年的教学中,我反复研读课标,清晰教学目标,思考本学科指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什么。在专家老师的引领下,在教学中一步一脚印地前行。我想,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时的事,需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潜下心来持续不断地钻研,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反复验证,积累经验,并及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提升自我。
三、一片丹心为学生
于漪老师说:“当好老师,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所谓教书育人,教书为育人服务,育人才是最终目标。我们常说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充满爱,但是爱的方法、爱的能力也很重要。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活泼泼的生命体,做教师的首先要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需要我们练就慈悲的心、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特长。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以身示范,向学生撒播理想的种子、美好情操的种子,以培养其精神品质为教育的根本宗旨,促进他成长、成人、成才,追究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这就是一名教师应该全力以赴做的事情。正如于老师所说,教育无选择性,每个学生都是礼物,只要生长在这块热土上的孩子,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培养他们。这一点所有教师都应该时刻牢记于心。
走近于漪老师,学习她一身正气的伟大人格,学习她始终如一的责任担当,学习她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学习她爱生如子的教育情怀。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在一群像于漪老师一样教育大家的引领推动下,我们努力寻找成长的源动力,强化自我师德修养,提升业务素质,跟上时代的脚步,坚定地朝着前方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