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融通 走向劳动教育新阶段
泰山小学 黄丽娟
为期五天的《2020年暑期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教育现代化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圆满落下帷幕。从研修的方式上看,“在线直播、网络学习、互动交流、主题论坛”等一系列后疫情时代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应用;内容上看,“高层视点、专家引领、跨界启迪和经验分享”四大模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又立体的课程资源。整个培训下来,对我们来说,无异于一场从头至脚的全身心的净化与洗礼,升级了认知,拓展了思维,启迪了智慧。
五天的研修无法一一细数,只能撷取吉光片羽谈谈感悟与收获。接下来,我就简单从最后一天的主题论坛《贯彻新纲要,劳动育新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常州探索》谈一谈所学所思所感。
一、理论溯源,寻求劳动教育的“魂”
理论是实践的方向和指南,离开了理论的实践无异于无源之水。江苏省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万伟博士,从基本理念、概念辨析、素养要求、内容要求、环节途径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就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纲要进行了解读。
她指出,劳动教育要遵循四大理念,即“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身脑并用”、“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在理念的指引下,要明晰“劳动”、“劳动教育”、“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劳动是生产逻辑,而劳动教育则强调生长逻辑,不以劳动的思维开始劳动教育。目标上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以及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内容上可以从“自我”、“自然”、“社会”三个维度来确定劳动教育的三大领域,即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途径上可以从“必修课”、“学科专业中渗透”、“课外校外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调劳动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实施;评价可以从“日常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劳动素养监测”等方面入手,强调底线评价,比如劳动时间等。
当然,万博士的解读只是纲要的一个缩影,因为纲要的全部内容无法在短短的半个小时内穷尽。但是万博士的解读却为我们更深入地领会纲要精神打开了一扇窗,要想了解得更具体更透彻,还需深入纲要文本进行再一次的深入研读。
二、区域实践,学鉴劳动教育的“形”
有了纲要的指引,实践更有依据。天宁、钟楼、武进、新北分别由局长(校长)交流了区域层面劳动教育的实践样本,可迁移,可借鉴,深受启发。梳理如下:
天宁:交流题为《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型 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目标是努力构建学校主动、家校互动、社区联动的劳动教育的新模型,建立起一校领衔,中小幼学段系列化的区域教育劳动研究联盟,促进城市和乡镇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学习互联、实践互动,努力打造区域劳动教育的新样态。具体表现为:(一)凸显实践属性,赋予孩子广阔的劳动空间。家庭为基本基地,联通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践圈。(二)凸显适切原则,开发亲近孩子的劳动项目。如,“自理劳动36技”,以“学会自立,服务自己”为目标,分三个年段设立劳动清单,纵向关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自信劳动20+岗位”,以“学会帮助,服务他人”为目标,立足生活,勾连家庭,关照同伴,从“纪律岗位”、“学习岗位”、“生活岗位”、“学校岗位”、“家庭岗位”五个维度设立劳动清单;同时,生态督查、社区宣传、爱心义卖等社会公益服务,在实践中学习交往,服务社会,强化责任感。(三)三凸显成长导向,探索孩子未来职业启蒙。以课题的形式将劳动教育引向深入,例如由解小领衔的课题《回归劳动教育本真 探索职业启蒙路径》,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导向,各学段各有侧重,逐渐建构未来的职业的创想。(四)凸显“创造”内涵,鼓励孩子在劳动中有所感悟,即劳动创造美好。(五)凸显时代特征,给予孩子智能的劳动引领。比如,开发基于滴灌技术运用的云智能种植箱水族箱,云智能大棚立体种植架,建设基于雨水收集降解灌溉的云智能灌溉系统
钟楼:交流题为《顶天立地: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五个一”实践探索》,从目前的劳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1,劳动教育意识淡薄。2.劳动教育内容偏颇。3.劳动教育实施不规范),进行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区域范式的实践探索研究,同时,开发教育基地,融合家校社,多方力量积极打造1公里实践教育资源圈,形成了协同育人的格局。“五个一”实践策略分别为:开辟一块地(校园种植劳动实践平台,并利用校园周边资源设立可供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工作和岗位)。打造一块基地(红色教育基地,觅渡秋白;橙色社会学堂,人文荆川;绿色田野课堂;蓝色工艺坊;紫色众创空间)。开发一套课程(独立开发、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开发劳动实践的项目,并结合学校特色开发劳动教育类的特色课程)。用好一份指南(记录与打卡)。建构一套评估体系(学生劳动素养评估指标、学校劳动教育评估体系、家务劳动试点学习清单、劳动教育基地的评估细则)。
武进:交流题为《小学进阶式劳动课程群的实践构建》。劳动教育的四梁(学会生存、积极生活、丰富生命、享受成长)八柱(劳动观念、态度、习惯、情感、情怀、知识、技能、思维)。在校园来一场劳动“美遇”(我的校树我栽种、教室我粉刷、校歌我创作、位置我保洁、食堂我美化、区域我包干、农场我栽种)。进阶式劳动课程群(家园生活课程,小帮手技能;校园责任课程,小主人责任;田园体验课程,小农夫情怀;职园启蒙课程,小工匠精神;创园生长课程,小创客思维),课程群以课程指南辅助之。家园生活课程:家务劳动清单(6~7岁,7~12岁,13岁以上)。校园责任课程:班级岗位体验(知识类、学习类、活动类、服务类、规范类、班级干部)。田园体验课程:农耕、农事、田野劳动、现代劳动。
新北三井:交流题为《求原理念下,新劳动教育课程群实践与探索》,(一)基于求原的理念构建了纵横+两项育人体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纵向长距,6年级劳动素养的升级(一年级劳而有序,小菜园课程;二年级劳而有礼,食育课程;三年级劳而有趣,成长课程;四年级劳而有责,城市课程;五年级劳而有蕴,博物馆课程;六年级劳而有责,梦想和规划课程)。横向中距,整体架构一年学生活(每日行动促习惯养成,劳动课程融文化精髓,家长大学助榜样引领,社会实践展模范风采)。(二)新劳动实践的三维课程群。本源性课程群(家政、小菜园、稻米课程);开源性课程群(手工、木工、精工);创源性课程群(十岁、毕业、城市、博物馆)。课程的具体目标,纵向从低段、中段、高段三个维度,横向从“劳动服务”、“劳动工具”现个维度来描述。整个课程群,以课程手册辅助之。
新北春江:交流题为《体验升级,重构儿童劳动教育新场景》。学校空间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今天的学习实践和未来的真实场景联系起来,所以我们需要为孩子造一个场,让学生能够在交互氛围当中进行沉浸式的体验。(一)场馆中的劳动体验课程。1.主题场馆,专用教室;2.非遗馆、运动区;3.果树林、森林公园;4.快乐厨房、家庭厨房;5.地球村、创客中心。(二)劳动教育的主题课程(年级课程)。(三)班级体验岗课程(知识发布、活动企划、学习管理、行为规范、志愿服务)。(四)日常家务课程,分年级设立家务劳动清单,清单内分“自己做、合作做、帮助别人做”三类,并且家校协同开展21天劳动挑战计划。(五)国家课程中的劳动融合课程,例如,从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四个维度来开展劳动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程,语数外综合课程中开发等。除此之外,要让劳动教育课程落地,要找到这个最佳的效益点,美国的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布奇,在学习的升级这本书里边说到,要实现学习的升级关键是要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要在有挑战的学习当中来释放每个人的潜能,所以劳动教育要有任务驱动,要有一个成熟的运转体系,让所有的人全面的参与到课程当中去,例如,真实的场景,有挑战性的任务,有新时代的平台。
三、规划躬行,勾画劳动教育的“图”
通过以上学习,我在思考: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劳动,正是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幸福生活。学校的教育生活也是如此,处处弥漫着“劳动”的影子,彰显着“劳动”的元素。因此,劳动教育并非要学校另起炉灶,从零开发,而是要思考,如何在现行的教育样态中,聚合起与劳动教育相同的基因,即,在学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大背景下,如何打破现有活动和课程的运转逻辑,在一个新的逻辑生态下进行合理智慧地归类、统合、排布,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张力;其次,找寻学校现有劳动教育体系下的问题点,空白点和提升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建设和开发。
基于此,又该如何整体构建适合本校校情,合乎师生特点的劳动教育的框架呢?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些可依循的“路标”。
1.造场域——提供沉浸式体验
无论是天宁的“广阔的学习空间”,钟楼的“开辟一块地,打造一个基地”,还是武进的“家园,校园,田园,创园”,指向的都是一个个“场”。诚如万校所言,学校空间设计的目的就是造场,是让学生今天的学习实践和未来的真实场景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交互的氛围中进行沉浸式的体验。从家校社场域来看,重视家庭每个房间,每个角落;学校的每间教室,包干区、专用室、主题馆、文化运动场;社区的服务点、联络站等。从“自我”、“自然”、“社会”维度来看,个人自理、田间公园、绿化种植、社会基地等,都是适合学生进行劳动体验的场域。
2.列清单——布置进阶式任务
纵览几大区域,几大学校,无不在为不同年龄阶层的孩子设立适合的劳动清单,这不仅仅是常识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而且对于养尊处优,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家庭来说,尤为重要。建立劳动习惯,培养劳动的品质,是每个人生活的底层建筑,基本保证。美国教科书上对学生各个年龄阶段应承担的家务有明确规定,劳动课程还列出了k12之前的家务清单,比如2-4岁,刷牙,整理玩具,浇花等;4~6岁,拿信件,叠衣物,收拾房间等;6-12岁,打扫房间,洗车,擦地等;13岁以上,换灯泡,做饭,修理草坪等。通过真实情境下有挑战的任务,激发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3.开课程——进行主题化渗透
课程是落实素养,承载育人的有效载体。如果说劳动清单是碎片化的,点状的,指向技能操作的,那么课程就是整体化的,可持续的,指向成长逻辑的。(1)主题开发。基于学校文化、年级特色,依据每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序列化的劳动主题课程。通过跨学科教学、依据劳动素养发展的维度整合学科、融通学科,实现不同的学科自然融通于学生的学习过程。(2)整合升级。依托学校特色文化节,整合年级组已有劳动课程,继续优化、迭代、升级,不断进行滚动开发和深化。(3)活动演变。将碎片化的活动,任务,进行课程化改造,使之以课程的样态实施。
当然,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劳动工具的正确、安全、高效率地使用,也是劳动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维度,需贯穿在课程始终忠实地执行。
4.编手册——对标多元化评价
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活动指南作为脚手架来指导活动开展。课程收尾时,同样也需要有评价跟进才算形成闭环。因此编制一份兼具活动提示、指导、拓展、记录、评价于一体的活动手册很有必要。无论是21天挑战打卡也好,劳动闯关,劳动能手评选也罢,利用活动手册,让活动进 程看得见,让多元评价看得见,让学生素养提升看得见。
劳动教育最贴近地面,然而又任重道远。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品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多方努力,多措并举,走出五育并举的新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