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墅中心小学方婷:走向自我的未来时代
发布时间:2020-08-1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钱丽美

走向自我的未来时代(暑期培训心得)

西夏墅中心小学     方婷

   810日到814日,我有幸参加了2020暑期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的培训,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党的建设到心理健康,再到基础教育。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活动使得我受益匪浅,对我来说,这样的线上学习机会难能可贵,是非常好的一次自我充电。现在将本次培训总结如下:

一、未来教育要有大格局意识

     培训的开幕式,陈正春副市长首先和我们交流了习主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强调要更加深刻认识“八个坚持”、要做到“八个定力”,准确研判常州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郭惠民副校长谈中国与世界的国际关系,分析了视野、愿景、格局的联系和区别,要理性平和的看待外界的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校园疫情防控报告会》上,介绍了当前中国疫情防控的局势,针对如何做好复学工作,也给出建议……

聆听这些讲座,思路打开,有豁然开朗之感。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面对当下的教育形势,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放在首位?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学生发展放在重中之重?重温习主席对教师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教师要求,不仅感慨,中国教师责任重大,大而言之,学生怎样,中国就会怎样;小而言之,学生怎样,为师者的晚年就会怎样。这很真实。正如习主席所言:三寸粉笔,三寸讲台系国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塑造明天的教育》报告了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创新和发展状况,指出“学习”是:学习以批判的方式提出问题;学习阐述本人的价值观;学习设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续的未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学习如何通过实践知识来做出应对;学习如何探索传统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达到上述的“学习目标”?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有大格局的意识,要有学校管理的整体思考,要有育人目标的确立与实践。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要有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如我校整体架构了学校课程——青藤课程,从“终身学习者、完满生活着、积极发现者”多个维度确立了青藤课程的育人目标,建构了青藤课程体系,梳理了丰富多元的青藤课程内容。

要想学生走向未来,教师走向未来,学校走向未来,我们的教育就需要大格局、大视野。从学生核心素养出发,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不再是拘泥一个知识点、一个环节、一节课,学校管理者不再是拘泥一个班级、一位老师、一个细节。郭惠民校长说:“赢在格局、输在细节”,学会整合融通、学会跨界思维,未来教育其实不远。

二、管理者、教师要有自己的思考

   “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成为独特的自己。程红兵老师在分享《于漪老师:以人格培育人格》时,分析了这样的现状:很多人停留在照着上级说,很多人停留在跟着专家说。而于老师则是自己说,说自己的话,于老师的话语风格:创新但不偏激,公正但不守旧;切合教育实际,适度超越现实。听到这样的一番话,我的感受是任何时候,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关键时刻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现如今线上、线下学习的平台非常多,管理、教育等方面的书籍非常多,我们在学习先进理念、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如果这样的方法借用到自己的学校中来,是否可行?还需要做哪些调整?如何根据他人的管理经验,创新出自己独有的做法。这就与听课时的环节很相似,聆听一节课,会在听课本上及时写下自己的思考,甚至会边听边重建,这是非常考验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称之为反思式听课。同样,学习也需要反思式管理,每位管理者要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及时反思,调整管理方法,形成管理经验。正如杭永宝局长最后交流时强调要践行四个超越:超越知识、超越世俗、超越当下、超越自我。作为管理者、教师,我们需要学习他人、更新自我、发展自我。

三、学会借鉴,促进管理的自我融通

   这次选修的课程中,我听了多个基础教育板块的讲座,有郝玉伟校长的《走向未来教育的管理与实践》,肖淑芬校长的《把人的活力激发出来》,尹慧红校长的《用教育现代化思想做教育》。其中肖校长的讲座,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肖校长所在的学校也是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学校中的许多做法与我所在的学校相似。肖校长所在的学校是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区小学,他们学校面临了许多问题:学校的育人价值缺乏从受教育者自身的角度做深入分析,学校“博雅”文化停留在外贴的“面子工程”和点状的“孔雀羽毛”等浅层次;一大部分教师主动发展的内驱力缺乏,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未能随学生需求而变化,对教育本院上思考育人价值有缺失,关注点状知识,缺乏对知识结构、过程结构、方法结构的关注和教学,课堂自愿的捕捉与利用缺乏灵动……这些问题反映了师生主体发展的缺失,师生处于被动发展的状态。

学校也急需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来更好地激发师生活力,促进主动发展。他们首先对学校文化进行了新思考,对“博雅”文化进行了重新解读。确立了长程育人目标、小学阶段育人目标、“博雅学生”、“博雅教师”的特质。特别是在教研方式的变革中,提出了八大策略:突出主体,自我定位;着眼发展,前瞻规划;打造骨干,点亮个体;盘活群体,全员成长;聚焦核心,形成系列;凸显特色,深化价值;成果预设,过程触发;引领辐射,立体发展。有些策略,我校也在尝试做,并形成了一定的效果;有的落实的不到位,还需要借鉴经验,寻找更优的方法。

个人认为,学校管理,重在人的管理,而管理二字,拆开是“管”和“理”,“管”需要勇气,“理”需要智慧。学校管理应重在“理”,理现状、理思路、理方法,每一项策略的实施,是为了发现教师的独特价值和内在潜能,唤醒人的自觉意识,实现主动担当,让每个老师都“动”起来,这样的研究力才能不断增强,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动教师群体的发展。管理就是从原来的刚性管理、层级化管理,变为弹性管理、扁平化管理,就是“新基础教育”强调的“重心下移”。

   以上是我粗浅的认识和自己真切的感受,五天的时间,面对诸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后续还要好好内化,今后,我将会将学习到的管理经验和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努力转化为自我的实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