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劳动教育的脚步,享受幸福劳技的美丽
——2020年常州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暑假培训班学习心得
常州市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 朱曦铣
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
今年暑假,有幸依托钱丽美校长骨干成长营参加了常州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五天的报告讲座,涵盖了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报告中,我获取了许许多多的教育热点、国际形势对教育的影响、心理健康等我们急需知道和学习的问题和知识,汲取了众多教育界领导和专家们的思想与经验,收获满满。其中,由常州市教育局的德育处举办的题为《贯彻新纲要,劳动育新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常州探索》的小学教育主题论坛尤为吸引着我,短短一个上午的论坛活动,阐述了劳动教育的新纲要要求,展示了常州市各个区域和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总结了劳动教育的新形势、新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栏目也记述了劳动者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实现梦想的震撼、感人的故事。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精益求精,依靠传承和创新,凭着钻研和坚守,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成为民众认可的大国工匠。
由此想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普通教师,我们应该也可以利用身处乡村的地域优势,盘活田园、农具等资源,以“劳技育人”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创建劳技特色,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在劳动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用劳技文化浸润学生心田,进而形成学校特色品牌。对此,对于师生乃至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可能有的成长和收获我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融合,构建劳技共生体。
学校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应与社区、家庭相互融合。劳动教育也从来不是学校的教育,教师、家长和学生应构建劳技活动的共生体。学校可以以劳技教育为突破口,建设种植基地,力求培养手脑并用、勤于实践、善于交流、勇于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师生在菜园中一起耕种劳作;空巢老人家中、敬老院里,团队成员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和老人一起劳动;校外基地实践,孩子们和老师并肩劳作……学校与家长和社会产生了共振。实施劳技教育,提升儿童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丰富儿童劳动知识,是家长内心的需求,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2.共生,伴劳技教育共成长。
教育从来不是单一存在的。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我们教师可以加强理论学习,潜心研究,认真进行主题式学习,形成范式,共同成长。
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思想就是倡导动手和动脑,思考和实践要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劳技教育贵在“手脑并用”,在“手脑并用”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思想、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信念。
3.共享,劳动实践清单助发展。
学校可以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教会学生劳技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劳力上劳心”的经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品质的新劳动教育。
比如我校在多年的实践中制定了《罗溪小学劳动清单》,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孩子侧重自我服务,主要是:意识到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培养爱劳动的意识,形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中年级儿童侧重于自理能力培养和学会简单家务劳动。主要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初步形成“爱劳动、会合作”的优秀品质;高年级学生侧重于树立创造光荣的意识和从事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农业生产活动。内容上涉及家务劳动、校内劳动、义工活动和校外实践基地劳动四个方面。如:低年级学生在家里能正确进行垃圾分类、饭后收拾、用抹布擦桌子、学习洗碗筷、洗袜子;中高年级学生开展“今天我当家”系列活动,学会系鞋带、烧一道菜、在家打扫卫生,坚持每个星期至少洗一次碗筷,并能够根据营养搭配独立去菜市场买一至两次菜,等等。
4.延伸,开发劳动校本教材。
在劳动教育育人的过程中,不仅学生有成长,教师、学校也都可以有很多的延伸,课题、论文等接踵而来。同时,还能形成学校的教学文本。
比如我校开发编写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校本劳动教育活动课程《科技种植》、《手工制作》、“灵溪娃在行动——溪中觅石” 系列校本课程《藏在石头里的秘密》、《开在石头上的花》、《探寻石头中的生命》,形成了校本课程活动化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5.感悟,让更多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劳动的成就感。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当务之急是找到新的工作抓手,为劳动教育“赋能”。
比如,近年比较热门的垃圾分类,我们可以针对中小学段的学校劳动教育,制定了一体化实践的方案,为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比如,小学生以培养习惯为主,慢慢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到了初中,学校通过组织义卖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创意联想;高中阶段,就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们环保、绿色观念。“在学校帮助孩子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回到家,孩子就会成为新时尚的推动者,在社区,又会成为志愿者。”有了一体化的设计,教师和学生就可以找到探究性学习的新课题,发现实践研究的新方向。
总之,新时代的教育应以劳动教育为抓手,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学段,贯穿家校社,努力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