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班主任成长营>>林燕群>>资源建设>>文章内容
刘妍9月学与思:终身学习的视角下家校社合作方向
发布时间:2020-09-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林燕群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要求“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李家成《十四亿的“每个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挑战与机遇》:要通过人与人的联系互动,融通不同的教育结构,教育形态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整体中,不仅学校教育系统需要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融通,而且还需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积极互动,此时,身处不同教育类型或阶段的每个人,应该通过家庭、社会、学校间的合作、个人的交往等,形成无数的大大小小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团队。这样,每个人通过时空的转换,通过人际的交往,就会将特定的学习资源共享,将学习能量传递。教育原本就源自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尤其是学习型社会建设,归根到底是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在具体实践中,知行合一,情理相融,学用结合需要成为具体教育教学方式改进的核心内容。

  朱敏《如何理解作为体系的终身教育》:1995年,“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7年之后,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一度并列使用,引发两大体系之惑。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再次提出要“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体系”。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主要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生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终身教育体系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终身教育体系特征:1.学习时空的灵活开放和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特征。2.核心价值的内在一致性和学习成果的关联性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3.践行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新时代特征。

  《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政策简介9》:鼓励全家参与读写和终身学习,创造鼓励阅读和写作的环境,促进机构之间合作文化的发展,并将读写与终生学习纳入到为弱势家庭提供的其他服务中,能够使代际学习项目获得成功。代际学习法提供了额外附加价值,它能够确保家庭成员参与到彼此的学习活动中,这就创造了一个相互鼓励和激发的环境,从而对文化习惯、动机、态度和学习模式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家庭成员共同学习,就为成人和儿童提供了成为独立积极的终生学习者的机会。家庭学习意味着更广泛的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读写,它包括设计儿童和成年家庭成员的任何学习活动,此类学习活动旨在于提高协同儿童和成人的学习成果,进而促进家庭中发展积极的学习文化。他认识到父母,祖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它重视并支持家庭和社区内各种形式的学习,并设法打破在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环境中学习的人为障碍。

  张永《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面临的社会结构挑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共同特点是智能化。“智能化生产系统对技术技能人才工作模式有五个根本性影响,即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工作方式研究化及服务与生产一体化。”

  马丽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之可能及远景》:可持续发展教育ES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下展开的,我国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需与ESD的理念有机结合。ESD具有循环性、多元性、持续性和共生性。“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包括五个关键词: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服务表达了政府的责任担当;全民性指服务的对象,包括所有人;终身性是指人一生中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学习亦是终身学习,是对学习者主体性的重视,同时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领域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

  韩映雄《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政策转向和目标》: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新特征:第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二,发展策略的精准性。第三,发展方式的信息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第二,全民覆盖与重点服务人群相结合。第三,是政府主导与相关利益关系人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第四,以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乡镇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李家成《家长教育参与实现学校治理的品质提升》:在现在社会中,学校已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更重视家长,更愿意重视并研究家长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更愿意引进家长的力量,认可家长所拥有的独特育人资源,在协商中形成教育活动设计,家长参与不应该再被忽视。学校校长、教师应该认识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家校合作的不可缺失性,从而在新的认识实践基础上重建学校教育。作为公共教育机构,学校应该属于教师,学生和家长,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认识学校的性质,认清教师的地位,特别是尊重、接纳、认可、亲近家长,应该是学校治理改革与发展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这是理念上需要真正调整、情感上需要真切认同的重要性。学校治理结构的系统改进要包括学校决策学,教师评价,教研活动,课程开发等,接纳家长参与学校办学,教育教学的全领域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

  张永、张艳琼《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家校社合作包含了家长,教师,儿童和社区组织代表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多重的人际联结。我国家校社合作的证后,首先,家校社合作演变成对学生的全天候监控。其次,家校社合作简化为家校合作,家长是儿童的监护者,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但是在家校社合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简化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在现实生活中,中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校合力形成的各种学校和班级中度过的。第三,家校合作衰竭,为家长配合学校随着联系方式的增加,特别是微信在人际交往中的普遍应用。班级微信请成为家校沟通的基本手段和家长配合学校的利器。加我掌委员会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帮手和配合着家长会则成为了向家长布置教育任务的报告会。陪伴,监督,指导和检查孩子学习等,成为教师对家长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家长参与家校,教育的基本方式。

  阅读完几篇文章,我反思于平时的工作,在工作中,特别是德育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的促进作用是比较少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发展潜力与发展区间除了自身的内驱之外,教育者的引导与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现代信息化的快速铺开,学生对于自身被认可的要求是早于前十年的发展的。只有教育者有了发展的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培养出终身学习的孩子。

  那么在这样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者,我们可以有哪些举措呢?接下来是我的几点简单思考:

  一、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

  就学校活动来说,概括起来包括以下方面:教学活动、保健活动、道德教育活动、文艺科技活动、校外活动。

  在假期中,我们班级组织开展“生命之水”的相关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虽然有了查找资料的经验,但是存在资料局限:一是查找的来源不够权威,以至于查找的数据的正确率达不到标准。二是寻找方向不对,围绕主题的方向比较多,因此容易走乱。所以,先要了解“水”的方向,再进行调查活动。那么我们就针对两个方面,先进行调查问卷。

  班级活动是联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桥梁。班级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舞台,学生能在这个舞台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生命之水”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调查,合作分析,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对于收集的数据,再进行统计,绘制统计图,这都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一、趣味性活动设计策划体现教育

  儿童作为主体的活动,是需要设计与策划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活动产生了兴趣,便可直接转化成其介入活动的内在动力,主动、积极地发展自己。因此,在策划活动时候,教师需要转化身份,比如:阅读活动,教师应该在活动之前,进行调查,怎么样的活动会引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得让学生觉得有趣,我们在阅读《西游记》时,如果只是让学生做读书笔记,枯燥极了,可以让学生也设置81难,这是一种梳理的方式方法,对于人物解析,我们可以让学生,为人物代言,首先是神仙代言,其次是妖怪代言,再者是主人公代言。儿童对于一件事情的兴趣难以持久,多半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决定了儿童的兴趣,在这样的一个有趣的话题面前,生首先有接触欲望。之后,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内在的愉快,特别是成功后的快乐。当然,对于小学生教育而言,仍然需要激发和培养儿童在对有价值的事物上的有趣、乐趣的清香,要具有发展的观点。这也是李家成教授所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家长工作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的行为与思想会影孩子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家庭教育的思想改变是迫在眉睫的。

  正如张永、张艳琼老师在《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提到的现如今家校社合作的活动与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是比较多的。首先是家长协助学校工作,家长不能主动参与到学校活动中,而是习惯于听班主任的“吩咐”;或者是对学校工作的活动有微词,成为学校教育的对立面。这种单线的联系或者是逆向的联系对于孩子的成长的助力比较小,甚至可以说是无助力的。班主任在做家长工作时,不能够单一布置任务,也不能一味指责,泰小设立专业心理老师,对于家长了解心理方面的帮助是比较正向的,但也存在,家长不重视孩子心理,不理解亲子感情对孩子教育的意义。家校之间的合作在思想改变之前是比较困难的。

  学校教育者在此过程中应该做的是帮助家长端正子女的指导思想,明确培养目标。

  四、家校社一体的全方位学习网络

  学校教育系统需要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融通,而且还需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积极互动。加纳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知识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在孩子的成长中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辅导员老师的学校教育,家长的家庭教育,离不开社会的环境教育。因此,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网络化教育构成,形成合力才能给孩子更大的发展。

  实践中的德育是更加开放、有效、直击人心的。在休息时间,三井街道会组织多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我组织家长陪同孩子参加。孩子参加了“万人看新城,全民嗨走节”慈善公益毅行活动,通过不同的关卡,体会到毅行的乐趣,也体会到DMD小朋友对行走的渴望。这样的爱心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强健体魄,又激发了孩子的爱心。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了张太雷纪念馆,张太雷的革命事迹与爱国精神深深地刻印在队员们的心中,埋下了立志报国的种子。2020年的新冠疫情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抗“疫”先锋,我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制作抗“疫”小报,结合时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习先锋们坚守岗位、甘于奉献、无私无畏的精神。家校社全方位、多层面地促进少先队员思想的提升,培养健康的个性,提高实践的能力。

  总之,终身学习型社会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巨大挑战,是一个漫长艰苦且具有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驱动力。

(新北区泰山小学 刘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