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学习心得
新北区汤庄桥小学 李敏
前些日子,认真研读了张永老师的《家校社合作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感触颇深,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组织之间的合作共事,成为了近年来大家热门研究的话题。家校社合作包含了家长、教师、儿童和社区组织代表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多重的人际联结,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值得注意的问题,家校社合作简化为家校合作,慢慢演变为家长配合学校等。
就拿弱化社会组织合作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学生在周一到周五会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上课、学习和一系列生活活动,放学后以及双休日和节假日,很多父母会因为个人的工作或其他原因,将孩子送去校外的培训班、补习班、晚托班等,这类学校往往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成了学校教育的补充和附属物。所以我们的少年儿童小学阶段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学校中度过,社区与孩子的联结就很缺失。基于这点,我们一线的班主任老师、中队辅导员,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比如节日、传统文化日等带着孩子们走进社区,亲自参与和体验,在社区资源的帮助下,感受生活,丰富生活。
在今年新冠肺炎爆发的春天,全国人民都必须配合中央指挥部疫情防控的要求,闭门在家,减少疫情的蔓延,孩子们在电视上、在新闻里、在各类网络平台上了解到了非常多鲜活感人的抗疫故事,感受到了一线的医务人员的大无畏的可贵精神,也目睹了社区的工作人员日夜不停地进行排摸工作的辛苦,甚至班上有孩子,他的妈妈就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半个月时间都见不到妈妈的辛酸和想念,基于这些情况,我便组织学生开展了线上班队课,利用腾讯会议室直播进行活动的推进,与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通话连线,云端交流。复学后,组织学生开展线下抗疫主题汇报活动时,将社区的工作人员请到现场,认真倾听她讲述疫情期间的主要工作和遇到的困难,并给社区人员鲜花献礼。后来,我们的孩子还利用双休日走进社区,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了“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小小志愿者,参与到了测体温等活动中,孩子们感受非常深刻,同时,又利用在双休日组织同伴在家里做了“爱心茶”送给社区的工作人员品尝,孩子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艰辛,有情感的融合才有了后续的进一步的二次实践,社区也对学校的工作很支持,提供了相当多的资源,期待日后更多的社区融通。家校社合作共育缺一不可,让学生走进社区,接触社会,增加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是在家庭和学校所不一样的收获。
其次,合作共育过程中,开展频率最高的要数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大多数数据表明,家校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会演变为家长配合学校,比如得到一系列的通知、要求等,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参与到班级和学校活动的意见提出和策划组织中去,因此,站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我们应该抽时间跟家长进行汇报和交流,实时保持一种非配合成分的合作中来。比如,今年我新接手的班级,我会在期初通过原班主任,进入班级群,通过在线投票,策划组织开展第一次线上家长会,进行一次特殊的见面。接下来的期初班级文化建设,都是在群里进行讨论,家长和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中,民主地进行合作,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赞同,并定期进行班级活动的反馈,保持交流,讨论诸如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学生问题和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等都是主要的沟通事项。
综上,家校社三方合作共育是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举措,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各方的有效价值,充分地挖掘其育人方式,协调好各方力量,在适当的机会切入指导,完善、丰富金色的童年生活,让学习生活真正有序、有效、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