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丝绦,半瑟潋滟,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很幸运能有机会来到神往已久的浙大参加为期五天的新北区教育管理人才成长营研修班学习,梦圆。步入浙大,感受着它的温馨与宁静;走进浙大的课堂,真正感受到“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是我对浙大老师较深的印象。听他们讲课,不仅是种享受,更令人钦佩。每节课两个多小时的滔滔不绝使我惊叹于他们精彩深邃地智慧引领,更感叹于他们虽年长却依然迸发出满腔的教育热情和家国情怀。现将学习所得总结如下:
一、研究与实践能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要研究谁在学习:是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在学习。缪老师多次结合“核心素养”来谈学校校本研修中的实践探索。着睛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也是个极大的挑战,我们可以作哪些思考呢?
1.全员互动,提升学习参与度。核心素养的提升,首先要关注课堂学习外显或内隐的参与度。课堂学习中,有些问题需要独立思考,或同桌、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分享。但事实上,有些学生课堂上参与度较低,怎么办?近期,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做了个小实验----抽签交流回答。具体是由交流回答正确的同学到讲台前抽签,决定下一位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是谁,下一位学生可以回答也可以有权利抽签另一位学生回答等。后续学习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及上一位同学的回答生成的,一边听讲,一边思考,这样才能够内化于心。这样推进促使所有学生全神贯注,更多地积极主动思考,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虽是六年级学生,还是很喜欢、很期待这样的方式的,有些平时学习能力弱的同学甚至在作文中写道“越来越喜欢语文课了”。这对我是很大的鼓舞,目前来看,课堂的参与度与效果比较不错,后续将继续调整优化。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要求学习伴随着思考,这才能够有效果。而思考,回答才是点燃了大脑的思维的火炬。
2.学做笔记,培养思维结构化。康奈尔笔记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做笔记的方法,它是用发明这种笔记法的大学命名的,又叫做5R笔记,是记与学、思考和运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听课笔记、阅读笔记。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四年级慢慢起步,以语文或数学学科进行训练,在不断熟练的基础上,再用于其他科目。在做笔记时,有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需要把上课听到的内容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会贯通,抓住关键要点,提炼出关键内容,经过这样消化后的东西,就容易记忆,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它是一个深入理解、互动的过程,不断提升了符合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学科素养能力。
二、研究与实践能够进行游戏活动设计的教学途径
章苏静老师在《智慧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中让我看到了课堂的互动、评价方式的改革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呈现出了理趣结合、多元高效的样态。其中,“游戏化教学”非常地吸引我。之前总觉得游戏化教学更多的是幼儿园需要,现在我有了更多的认知。如何发展孩子大脑?最好的方法是运动、阅读和游戏。游戏化教学将是一种未来教育的教学模式。
1.与学科融合。目前创客、STEAM、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融入游戏化机制或者通过游戏化的设计,就可以使这些新的教育活动与学习方式,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比如,创客教育的精髓在于动手过程中把创意变成现实,而游戏恰好具备创意实现的途径(如对角色、想象物具的外形进行设计等),通过这种有趣、别具一格的“虚实互补”,可辅助创客学习持久与深入。再比如,在项目式、探究式学习中遇到问题,可应用游戏中的交互、即时反馈与评价机制,引导学生从跨学科知识视角去思考、去整合、去解决,使游戏化学习与不同的学习方式建立关联。
2.与学程结合。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了知识点后不能及时应用、反馈,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游戏化”、“趣味化”元素,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教学。在游戏化教学中,我们可以创造一种真实的场景,将各种知识应用到富有趣味性的场景中。学生在场景中扮演相对应的角色,通过计时、竞赛式的游戏过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略微紧张却专注度极高的学习氛围,配之丰富的动画和场景带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尝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意识,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游戏里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直至成功通关,后台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作出迅速反馈。任务关卡完成后,收获的奖励也让学生获得持续成就感,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会带来了积极改变。总之,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这种“游戏化教学”,将游戏元素加入其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试炼,总结策略及规律,学会用游戏化的思维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开发潜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
有形的学习是短暂的,无形的引领是永恒的。“惟学无际,际于天地。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将永远让我铭记于心,固化于形,寻找从容而智慧的路,过上幸福而完整的教育人生。
(河海实验小学 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