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小学 黄丽娟
西子湖畔,秋水长天。离开校园十余载,再次走进校园,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更何况是位列全国第三的浙江大学,更让人产生一种仰望和敬畏,于是内心默默叮嘱自己,势必好好学习内化,做到不须此行。
浙大美,美在传承中有创新,求是中蕴厚德。几天学习下来,每一天都像是被吸饱了水的海绵,内心充盈而富足。脑海中无数盏沉睡的小灯泡因“听君一席话”而瞬间被激活和点亮,也因“一番嬉笑怒骂”,平日里积累的教育自信逐渐瓦解。也许一次学习就是一次换血,一次重生。以下截取两个片断,谈谈所感:
立德树人,厚德载物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养上下功夫;坚持德育为先,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
刘力教授在讲座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的价值观和基本的公民素养培养方面的缺失,培养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基础教育在“德”这个根子上出现了病症,而《意见》无疑是开出了一剂药方。
在应试教育导向下,人们以升学率、就业率来衡量教育的质量和课程的功能,工具理性至上,传承与发展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不足,课程教学的文化逻辑式微,导致“中国所遇到的一个真正的爱国危机”即大批精英流失,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课题!此时,我们不妨来看看同样面对本民族传统精神文化被西方精神文化蚕食,青少年缺乏民族价值观和国家认同,最优秀的精英们都外流出去的俄罗斯,他们先后在1999年和2009年出台国家文件,提出了“精神道德教育”的概念和构想,重点突出了“基本民族价值”和“民族德育典范”两个核心,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回到现实中,我认为,首先我们要对国家教育改革系列文件政策,包括立德树人的任务要理解到位。其次,在学校德育践行的过程中,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坚持德育为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第三,在学科课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挖掘并探索学科育人价值,始终把育人放在教学的前面。最后,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培养学生的同时,紧抓师德建设这一教师发展的核心,持续关注新时期的师德内涵,培养师德师能并进的四有好教师。
继往开来,变革创新
祝怀新教授在他的《变革时代的创新思维与校长领导力》讲座中讲到了一则外行打败内行的奇怪现象:
柯达公司发明了数码相机,最终却被智能手机给干掉;手机行业霸主诺基亚被生产电脑的苹果公司连根拔起;邮政不改革,快递业改变它;银行不改革,蚂蚁金服改变它;通信不改革,社交软件改变它。
这则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个世界正在惩罚着一成不变的人,变革时代呼唤创新思维。回顾人类的每一种行为,每一个进步,都与自己的思维能力息息相关,而创新的核心便是创新思维。缺失了创新思维,就会陷入“功能固着”的境地,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些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陷入“接受主义”,成为你说什么,便是什么的“雇员”角色。
教育是创新性很强的行业,从学生到教师到领导无不需要创新。我认为,创新型管理能力才是最强的领导力,因为有创新性的管理才能培养出创新性的教师,有创新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性的学生。我们要打破自身的接受主义思维,从“遵照执行”的从业观转向“研究者”的专业观,与此同时,反思和研究是通向“解放”,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
身为教师,如何理解并践行创新,我想,我们应主动做一个真诚的自我反思者和自我革命者,从接受主义、经验主义的泥沼中跳出来,始终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断拓展新的疆域,打开新的视界,开创一个又一个新的可能,实现一次又一次自我的突破,我想这就是创新。
师者谆谆,言犹在耳。且学且思,且思且行。记得有人曾经这样说过,人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借浙大学习的机会,愿我们能用高尚的师德,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创新的精神,捧着一颗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