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肖洁
我特别喜欢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墓志铭上的一句话:“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科幻小说涉猎不多,但是这位科幻作家墓志铭上的这句话却瞬间击中了我的心房。无论是在浙大培训的一周,还是之后在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跟岗的一周中,这句话常常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不禁在思考,当下的我是怎样的我,当下的我该如何“生长”?
首先,我想,“生长”从思维方式转变开始。在听浙江教育学院祝怀新教授讲《变革时代的创新思维与校长领导力》这一讲座时,祝教授提出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思维,学校的发展要靠创新。我觉得确实如此,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首先应该是理念的转变。今年是我在奔牛实验小学工作的第四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经历了我校从新绿色教育到新绿教育文化理念迭代升级的全过程,这次成功的迭代升级带来的最重大的显性成果是我校于2019年以高分通过的方式成功创建为常州市新优质学校,期间我校“玩转地球村”的学生素质展演直播观看超过一万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显性成果的背后,是我校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行政班子做事方式以及我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长着。而此次两周的学习,如果说浙大之行跟多的是理念的洗礼,在龙二小跟岗的这一周则更多的是在实践层面让我看到了一所学校如何运作和发展,让我看到了高位引领和系统建构给这所学校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这也让我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进一步重新审视自己的个人成长和分管的条线工作,我发现这也正是契合了祝教授提出的思辨问题“以小看大与以大看小”。我觉得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应该跳出部门工作来思考,把个人的成长也融入学校发展过程中,成事中成人,成人中促成事。
第二,“生长”从行为落地开始。跟岗期间,有幸全程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对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和文化的指导。我看到了文化如何在课程中落地,看到了各学科如何对教育教学成果进行提炼,这是一个自上而下顶层架构,自下而上不断丰富的过程,对于学校、教师、学生发展都有很大的效用。而在学习过程中,吴教授除了专业化指导之外强调最多的就是“速度要快,光想是不行的,等你想明白了就晚了”,这让我想起了浙大学习之旅中看到的这样一句话: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这样说到:“如果有50%的把握就上马,有暴力可图;如果有80%的把握才上马,最多只有平均利润;如果有100%的把握才上马,一上马就亏损。”其实,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很多新的思考,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又常常会有很多顾忌,担心事情做不好,担心事务的推进可能会给一线老师带来负担,造成不满;甚至有时候还会觉得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很多机会可能就在这犹豫不决之中就流失了,时代在发展,思维要提速,决策要缩短时间,当我们有了想法首先应该做的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对事情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确保大方向正确;其次,我们要做到的是相关部门联动,放大事情的价值,减少重复性劳动,化繁为简,整体推进;最后落实过程中应该有执行力,确保计划的有序推进,同时还要有评价,保证工作的推进质量,并在推进过程中作出必要的调整。改变从行为落地开始,减少停留在脑海中的想,增加行为上的实干。
最后,“生长”从专业化进阶成长开始。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副局长王莺提出“教师的生命成长一定是在课堂,教师的实践智慧一定是来自课堂”,回归自我成长与发展,我觉得专业成长应该是我自我“生长”的关键。王局长给我们介绍了她“走进学生,照搬经典,亲近名师,直面自己,打磨特色,实践理想”的成长过程,让我颇有共鸣,我发现她做的很多事我其实也都有做,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我没有能够坚持不断地做,常态化地做。当下的我可能对英语学科教学有了一定的理解,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还远远不够,“直面自己、打磨特色、实践理想”是我今后的发展目前,我也要努力用“专业的爱给学生专业的服务”。与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话,与理论对话,与同伴对话,研究学生、课标、教材、教法,深化课程意识,走一条专业进阶之路。
虽然我成长的脚步慢了一些,但是我深信,只要积以跬步,奋楫而行定会有进步,即使仅有囊萤之光,但也可用之燎原,只要持续不断地去努力,我想我不仅能不断“生长”,也会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有所助益,而这也就是我实践个人理想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