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肩负着铸魂的使命
人民教育上有这一篇文章《这就是老师!热爱的事,他们到了90岁、100岁还在坚持》。作为高龄“90后”“100后”,这些教师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不断为自己梳理更高、更远的目标,在自己的领域坚守、深耕、创新…….。这篇推文让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在教师岗位上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精神,而这次杭州之行,同样我切身体会到了我们的前辈对教育事业鞠躬精粹,对教育工作的不断创造,对自我发展的不断追求……。
是什么让他们一如既往?为什么他们持之以恒?为什么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是一份情怀,一份家国情怀,爱国家爱的深沉、爱事业爱的挚爱。人的生命有限,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年华无限。夜晚9点的灯光下,他们讲课仍然激情昂扬,想到中国的人才资源严重流失,他感慨万千;谈到教育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她神采奕奕。他们的脸上虽布满了皱纹,却洋溢着年轻人的热情与活力。
老师们对自己所研究领域思考理解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领悟。新时代的教育要仅仅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青少年时国家和名族的希望,这一阶段时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极易收到外界思想的影响。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肩负着为青少年儿童铸魂的使命。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绝不能培养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味的人。新时代的教育铸的是扎根中国大地、富有情怀的“中国魂”。我们要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可靠的接班人”。
二、教育需要变革的是思维方式
(一)理念思维——“人不能趴在地上干活,还得站起来”
什么是“理念思维”,例如:邓小平的”小康社会“,胡锦涛主席的“和谐社会”,再到习主席的“中国梦”,“一带一路”,都是以一个新概念为着手,进行理念指导下的改革与实施。我们的教育同样如此,例如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李吉林的“情景教学”……..。而我们的老师却比较缺乏这样的“想词”能力,所以,就需要老师们通过理论的浸润与实践的研究,再通过提炼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
(二)整合思维——“把书本当世界”与“把世界当书本”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重组与再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它更多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革命。朱可教授指出许多教师缺乏教研的敏感,不能对当前应该关注什么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做有前瞻性的探究,一个缺乏教研意识的教师,他的视野里就只有教材、分数,长期以往,必然会出现眼界狭窄、目光短浅、思维迟钝、想象贫乏的现象。
教师播放了一段的台湾孩子在野外的课堂学习让我印象深刻,视频的老师不像一位常规意义上的“老师”,倒像一位教练,训练孩子如何面对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如何不断学习。这段视频给现场每一位老师都有很多的冲击力,让人不免产生担忧:“我们把书本当世界,别人已把世界当书本。”
(三)创新思维:——“科技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更加无法跨越”
优秀的人会用互联网迭代升级自己的知识,利用各种高效工具把不会的人甩开,教师同样要用互联网迭代升级自己的知识。
反思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方法去教育未来的孩子。现在的孩子知道的比老师多,如果是装知识,老师不一定能装的过学生。过去,学生在课堂上寻找答案;未来,可能没有正确答案,需要创造答案。
这场教学人机大战中,比拼的是人类教师更擅长教学,还是智能机器人更擅长教学,其方式是通过四天时间,人类教师和机器人分别为参与比赛的78名初中学生,对其数学进行有针对性和集中性的教学辅导,最后通过对比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比较谁的教学效果更好。
最终的结果显示,通过智能机器人教学的学生,在最核心的平均提分上以36.13分打败人类教师教学组的26.18分,最大提分和最小提分两项上,机器组也分别高出真人组5分和4分。
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和条条框框只会窒息学生的创意源头和灵感来源。而创造性、情感交流、审美、艺术能力,还有我们的综合理解能力、我们的体验。往往是人类智能非常独特的能力。此外,还包括对于复杂问题的综合判断、决策能力,尤其是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未来人类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其中的融合能力,既包括多种领域、行业的技能,也包括跨学科、跨领域的思维融合。这是智能时代,对人类必然的要求。
教育需要坚守、教育需要热爱、教育需要思考、教育需要学习、教育需要改革、教育需要奉献。教育工作是最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育人永远只有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