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转变,撬动教育管理变革的支点
——浙大教育管理人才成长营研修心得
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 蒋凯
金秋十月,花香甘甜,沁人心脾。我有幸作为新北区教育管理人才成长营研修班的一员,赴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价值追求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参加学习培训,心中难掩小确幸。一周的学习,让我零距离触摸到了百年浙大厚重的文化积淀,折服于各位专家丰厚的文化底蕴,感动于他们的敬业精神,佩服于他们精彩的讲座,惊叹于他们的无所畏惧的创新开拓精神,听而不厌、意犹未尽。
三天半的学习课程安排很紧凑,我们一共听取了7位教授、专家的讲座,现场学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智慧,专家们高瞻的观点、接地气的案例、走心的讲述、用心的研究、躬身的实践、求是的态度、创新的精神,让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在教育管理上得到一次强劲的“充电”。刘力老师的名校长与办一流学校的思考、杨一青老师的立德树人与学校品牌建设、祝老师的思维重建、缪老师的校长教师专业发展与素质提升的实践探索、章老师的信息技术如何提升教学品质、朱老师的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转型,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一名教育者应有的前瞻、淡定、踏实、从容。在听专家报告的过程中,深深引发了我对于自身、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些许思考,我不止一次的问自己,作为教育管理者,我需要做什么?作为一个教师,回去后我又需要做什么?思维方式的转型与变革,是一切行动的纲领。从普通教师到学校管理者,从自我的管理成长为管理他人,需要在角色准确定位后迅速转变思维,因为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
一、综合思维,系统建立全局意识
犹记得做普通教师时的我认真面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课堂教学、学生辅导、教学研究时总能准时完成,还有点游刃有余。在行政岗位的这几年,我虽埋头苦干,但总感觉事情做不完。在听祝教授的讲座中,“思维障碍”“跳出教育看教育”这些词跃入我眼帘,在平时工作中经验主义,接受主义居多,只看到了外表的点点面面,而没有深入追究、探求每项工作的起源和教育追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直接导致管理变成了不断填补。
系统综合思维是一种强调整体而非仅仅是各个部分的思维方式,需要把某一部分始终置于整体的背景框架中思考。系统综合思维必须道尽万事万物,才可说出其一,必须对整个体系作出概要的说明,始可以阐明一个新的思想,它强调整体内不同要素的综合融通,而非不同要素的累积叠加。如果只关注教育改革中的某一视角、维度、方面,或某一细节,就很容易丧失对改革整体的把握。比如在学校的主题活动的策划,不能就活动而活动,不能孤立地看待学校教育改革,不能只考虑课堂当中和校园里发生的事情,或只着眼于课程本身,而是力求将学校教育的每一种活动和每一次哪怕是细小的变革,都放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从时代社会需求,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和基点,从学生生长发展规律,从学校课程设计和活动组织的生长点对主题活动作梳理和阐释,基于此设计活动路径才能收获最大教育内涵。
二、过程管理,修炼敏锐的决断力
教育管理需要务实,但管理不仅仅是自己踏实做事,更多的应是规划和决断。校长能决定学校高度,学校的发展样态是校长及管理层管理理念的最直接体现。结果式思维到过程式思维的转换,让学校管理者在传承中进行不断的迭代,让学校飞速发展。当我们面临新任务时,不应该只想到任务能否完成,避免形成自己时间永远不够,团队老师没事干,工作任务缺乏推进感。管理者不能仅将自己当成一个资源来用,需要整合资源,调动资源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过程管理思维,也是教育管理的参照和思考支点。它颠覆了传统教育只注重结果的倾向,扎实的过程管理更能生发教育的味道,过程管理更促进学校建设的科学良性生长,在过程管理中不管完善和修正学校发展潮流中的缺漏。过程性思维重视“过程”对于师生的发展价值,进而强化过程性设计和过程性评价,让人的发展始终置于过程的浸润之中。
过程管理思维中不可忽视决策力的培养。善于决断才能从容应对大数据时代大量教育信息的迸发,平衡把握教育变革中对前瞻信息的敏感性和风险评估的可控性,适时进行教育变革的研究。善于决断还表现于人尽其用的能力,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努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发挥所长,善于知人善任方能事半功倍,教育变革中的执行力才能得到完美的诠释。唯有与时俱进振奋人心的决策,才能带领学校走向新的征程。
三、换位思维,坚持务实创新底气
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不变的旋律。时代发展瞬息万变,我们教师只有善学善思,创新变革,才能善作善成。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要坚决摒弃“老路”“套路”“窄路”,秉承“实事求是、求是创新”的浙大理念,在日常工作中甘当挖山不止的愚公,发挥好方向盘、红绿灯、加油站的作用,从内容实用、现场体验、真实参与三个纬度组织我们的日常工作。
我们有的教师经常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教师太累,有的教师甚至有“教育倦怠感”。在日常研修活动中,老师们也普遍缺乏主动性和深入性。教师为何需要进行研修?教研活动的目的什么?章老师《智慧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浙江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的现场参观及报告《智慧校园的构建》给了我答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不应是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而应是营造一个不断注入激情与活力的课堂氛围,不应是为了完成课时而完成教学,而是应把每一节课的时间都看作自己在完成一件作品,而学生的满意度则是对于作品最直观的评价。我想应该是坚持梦想,不忘初心,在学校精神文化的引领下自主成为研修主体。在教研实践中,最核心的活动并不是专家、导师的报告讲座,而是老师们围绕某一专题而展开的研究与实践。老师们并不是靠专家的传授和指导而成长的,他们获得成长的最重要的方式,是他们终于开始了以积极、正确的方法研磨课堂教学的行动。让教师们自主成为每次研修的主体,在追求校园的幸福与和谐中,憧憬教育教学管理能成为一种开辟现实的力量,找回“研修主体”是打破目前教研僵局的关键。
回顾短暂的研修班学习,收获的是对浙大精神的理解,是对自觉学习的领悟,是对自我要求的清醒认识,同时也是对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改进,教学思维方式的拓展。浙大的学习虽已结束,但我认为这不是理论探索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而是一种新行动的开始,我要将他们的理论理解、消化并用于实践,并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创新思维方法,主动履行好工作职责,秉承浙大“求是创新”的精神校训,在实践中历练成长,把专家的理念与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相结合,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学增长,以公服人,以绩树威信”,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创新思维的升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