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区陈华芳成长营2020年下读书打卡计划
奔牛实验幼儿园 张蓓
月份 | 阅读书目 | 关注点 | 打卡时间 |
8月上 | 《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 | 第十一章—创设建构区 | 8.15 |
8月下 |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 | 第二部分 评分指南 1.学习品质 2.社会性和情感发展 |
8.29 |
9月上 | 《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 | 第七章—创设读写区 | 9.15 |
9月下 |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 | 第二部分 评分指南 3.身体发展和健康 4.语言、读写和交流 |
9.29 |
10月上 | 《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 | 第十章—创设数学区 | 10.15 |
10月下 |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 | 第二部分 评分指南 5.数学 | 10.29 |
11月上 | 《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 | 第十三章—创设艺术区 | 11.15 |
11月下 |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 | 第二部分 评分指南 6.创造性艺术 | 11.29 |
12月上 | 《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 | 第九章—创设科学区 | 12.15 |
12月下 | 《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 | 第二部分 评分指南 7.科学和技术 8.社会学习 | 12.29 |
备注:每月的上旬必须阅读成长营共读书目《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某章节,下旬可自选书目进行阅读。
《0 ~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第一章读书笔记
张蓓
问题一:哪些是我本来就知道的?
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在阅读此书时,我也会不约而同地结合我班的环境、区域、材料、我的角色定位等情况进行边阅读边思考。在此之前我知道:第一,1)通过游戏,儿童学习社会互动的规则,培养社会能力以及练习自律。2)在丰富的游戏中,儿童积极参与游戏,解决问题。而后续的游戏特征也描述了游戏是孩子自愿的,积极投入的,有假象活动,自我制定规则,是愉悦的,过程性的。我结合我班角色区,我觉得做的还是能符合的,我们开设了餐厅,孩子从初步的不断摆弄材料到慢慢有了角色分工,有了规则与人数的约定,当出现问题我们也通过多方解决,后续也加入了以物代物等系列活动。孩子在此过程中不可否认是开心的,乐此不疲的,有兴趣后也是不怕解决问题的,他们与同伴的关系变得密切,交往、交流、动手、想象等能力提高。
第二:材料的投放从简单到复杂,有开放式与封闭式,多种材料的提供也给了有个体差异幼儿游戏与发展的机会。(一开始不知道,有材料就放进去,后来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孩子不愿进区,有的孩子不会玩就走了,之后开始反思与改进的。)
第三,预防常见行为问题的措施方面:区域间摆放间隔物,有清晰的界限,数量充足且质量较好的材料,有条理有标签的架子或柜子,人数的约定,安全等条件都是我们在创设区域的时候就在思考的,也确实在努力做得。
第四,环创的过程:平面图,考虑设计结果,区域的创设,材料的提供,设计作息表。这是我们在开学初及过程中都涉及到的内容,严格在做的。
问题二:哪些是我通过这次学习读到的?
我想,很多跟我差不多年龄的老师,过了刚来两三年的阶段,也开始慢慢知道要多看理论书,丰富自己了,但往往“难啃”的理论书又让人望而却步。正好借着工作室,也是逼一逼自己,让自己能静下心来看书,也有了一些收获。我在阅读此章时了解到了:
第一:什么是支持性环境?是儿童喜欢、能自我探索、满足不同层次发展、感兴趣的、能力能得到提升的环境。一个良好的环境能为幼儿提供参与深入游戏的机会。
第二:几位理论家的讲述的环境的重要性也给了我感悟。
蒙台梭利:促进独立,优美,安全,有序,实用,美观是他的关键词。他主张自我服务,教师退后。他提倡:教师应为需要帮助的儿童存在,并远离不需要帮助的幼儿。
皮亚杰:经验、感兴趣、合作、不同视角观察是他的关键词。他主张积极主动、动手实验、尝试逻辑推理,社会合作。他提倡:教师应为儿童的自发探索提供支持性环境。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鹰架、更高一层水平是他的关键词。他主张以假想幼儿最作为主导活动。他提倡:教师要成为细心的观察者,只有观察了才能捕捉信息,才能创设互动环境才能支持幼儿的学习。
马拉古奇:瑞吉欧教学法、儿童形象、互动方式是他的关键词。他提倡:教师是一个能积极倾听和理解儿童的敏锐观察者。
从这几位理论家的言语中其实我有很多感想,我的理解就是好的老师首先一定以观察为始,有了观察,结合材料,环境等不断进行改进,支持,关注孩子在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分享,解决问题,思考,再探索。
第三:要认可儿童。这其实是我们都知道的,但是对我来说有时是会忽视或误解的,对于孩子的作品,我们往往会用表扬来呈现,孩子往往也会在收到表扬后很喜悦,但是书中说道:频繁地表扬,会使儿童以依赖于外部认可,而不是他们对自己所做的内在肯定,使他们认为只有得到别人的表扬,自己才有价值。所以表扬对于老师来说还是要谨慎,认可儿童,是要对她们做的事表示出真诚的兴趣,纪录作品,鼓励用语。(看书时想到了我班一位孩子的案例并且后续引发一系列事情的真实情况,所以很有感触,对于孩子的表述也要注意。)
第四:区域活动以外的学习。我总结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区域后的分享及当时的做法。1:、提出疑问,让孩子针对好奇心去探究答案。2、给予从未有过的经验刺激3、挑战更高更难的任务,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与探索欲。4、计划前,反思后及时反思与经验分享。(这点也是我要反思的,之前想着小班上学期孩子的表征能力还不能够便一直没有计划这件事,但事实是部分孩子往往在区域里不知道干什么或是这里逛逛那里逛逛。这也是影响后续分享的一个原因。应该还是要给孩子这样的想法的,哪怕表征不行,也试着做一做,或是脑袋里提前想一想想去哪里玩,玩什么等,这样游戏更明确,也是对区域材料的回顾与思考。)
第五:帮助家长理解学习区域。这让我不禁思考,我班做的好的地方是会每日分享孩子的作品并加以描述(孩子的对话),家长清晰知道孩子作品想表达的含义。但是对于区域游戏他们不知道孩子在此过程中的状态,我们为什么会提供这些材料,有什么意义与目的,孩子到底可以收获什么?于是我也在思考,小班下学期得让家长分批进区域观察,争取一学期两次的观察周(让家长也开始写观察记录,行为分析,更清晰了解区域游戏,对比前后两次的不同等)
问题三:哪些是读完后还有疑惑的或是经验分享。
我的疑惑1:一个班级里有6区左右,两位老师主要分散在室内外,我们的区域游戏是在早上来园就开始,那么当老师又要迎接来园孩子又要关注区域孩子还想重点关注一个区域的时候,老师的定位如何分工呢?
我的疑惑2:阅读区如何提供开放式和封闭式的材料呢?老师该如何重点指导呢?
我的一点小收获:
带着思考阅读了第一章,我最大的收获不光是结合班级情况有了一些感悟,也让我解决了一些问题,比如一边看书我一边思考了新学期班级的平面图如何设计,区域哪里又做了调整,新学期我可以在哪些区再添些不同层次数量的材料,思考了美工区我是不是可以有符合我班特色的主材料?思考了新学期家长工作我要把哪些方面加进去等等。我想在后续的理论学习中我也会有更多的收获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