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研 读书共成长实录
——徐文娟名教师成长营在线研修活动(二)
第一部分:共读与分享
请选择以下1-2个方面进行3-5分钟的分享:
1.阅读后最大的收获;
2.阅读给我带来的新的认识;
3.阅读给我教学的启发;
4.阅读中我感到困惑的内容;
5.……
陈玲老师:1.这本书对教学评一致性进行了,内容太多很杂,第二次仅以核心句型进行简单机械的操练,缺少语言输出,想设计什么教学任务进行的,进行文本再构情境创设,先思考目标再进行设计。
2.如果给我这样的机会我会学习吗?平时要勤于笔耕,手机上有“小日常”这个app, 自己设立“每日反思”,做好每天的反思。
戴潇潇老师:汾湖实小张菊荣校长在《一致性地思考目标、评价与教学》中明确了“好课”的三层涵义,第一,是“学生在学习”的课;第二,是“学生向着目标学习”的课;第三,是“大部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创造了目标以外的精彩”的课。在日常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明确随堂课的目标是什么?在课堂中也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目标达成度。一堂课绝对不是表面的热闹,也不是追求外表的华丽,而是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实现自我发展的飞跃,有没有激发学生的新的认知,学生是否内化到位了?
管静亚:教了,为什么还是不会?教了好几遍,为什么还不会?《教了不等于学会了》,在这本书里面找到了答案。我们要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会”,首先我们要设计还学习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考虑我们要知道“去哪里”;其次,要设计好评价,才能知道学生“怎么知道到哪里了”;最后要求设计好教学过程“怎么去”?“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路,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教师是学习的督促者,评价要跟进,角色要转变,让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他们才能反思自己学习的机会。
江颖老师:读完这本书,觉得自己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理解一些概念,比如“评价要点”“评价信息”等。但同时我也在想为什么要把简单的东西说的复杂化,读完后就觉得自己还是无知,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在摆脱自己的局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脱去胸中尘浊。”这个“尘浊”我觉得就是我想说“家有千金,行止由心”而非“有钱任性”。当然读书并不是为了这样文绉绉的说话,而是你读过的书都会在你的言行和谈吐中体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读的这些专业书籍也是能够在我的教师素养中体现,这就需要我们慢慢积淀和丰富。
陆燕:读完这本书,对于自己以前的一些理念或者理解的偏颇,不到位之处,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本书中倡导运用“教-一点困惑:评价任务我们该如何设计,如何嵌入?学生信息的搜集和反馈应该如何进行?在这本书里面看到的更多的是成长与发展。
芮梨:阅读中印象最深的是学期课程纲要,它就像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份学习合同,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和分享的,让双方明白各自的职责。学期课程纲要的分享,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知道学习的目标,内容,活动与学习结果的评估,也让学生有权利对自己怎样学等问题提出建议,真正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自主学习。
束燕姣:分布式课程领导,教-学-评一致性,两者都以生为本,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制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更系统更有效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在设计一堂课时,我们最先需要就是基于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学目标再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任务。在进行教学时,目标必须始终在场,落实于评价,通过教学得以实操堂评价是全程跟进的,它引领学习、整合教学;教学活动是充分展并评价,指向目标。一点疑惑:在好课观的引领下,对学生目标之外的精彩、一些生成性的资源怎样使用。
孙丹萍:目标设定要关注动词的准确表达。过去教师设定目标比较随意,如“让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这样的词组作为学习目标的打头;给人的感觉是很空,很泛,用到随便一节课都可以;看了这本书后我明白目标的行为动词要清晰、可评、可测,是“写出”、“说出”、“指明”、“绘制”“解決”等,而不用“领悟”、“感悟”来表述。这一点对于我们日后如何设定目标是有很大的指导价值的。
王晴晴:分布式课程领导的要义是人人都是课程实施者,人人都是课程领导者,人人都能做课程。“分布式课程领导”是一种课程格局,能体现学校愿景、学校创造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提升,解决课程“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强调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某一专业、某一领域的“领导者”,但必须经过“团队”,之后团队中,才会有构成“领导者和“追随者”的人际关系。在张美娟老师的论文中,我读到了分布式课程领导的巨大魔力。它既可以让教师个体在专业上快速成长,也能对教研组中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吴悦: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一所学校的课程形态,最终还得反映在做课程的“人”身上。这个“人”应该包括教师与学生。也就是说,一所学校的课程状态如何,要看教师专业发展状态如何,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汾湖实小追求的师生生活的愿景,或许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他们追求的课程形态:过一种饶有兴致的校园生活。这句话起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要过一种饶有兴致的专业生活,二是学生要过一种饶有兴致的学习生活。联系自己,我的专业成长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是不是在过一种饶有兴致的校园生活呢?“过一种饶有兴致的校园生活”,这似乎是教育人的乌托邦,我们离这种生活还很远,需要我们努力。
肖洁:本次阅读为我今后的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帮助我建立了英语教学的全局观,学会精准施教。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学校的课程规划,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认真解读教材,检验每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精准,系统性地架构英语教学。
许珂:学习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与核心。反思日常教学,提到教学设计我往往会开始思考要怎么教,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有时跳过了,或一带而过学习目标,没有深究,这样是万万不可的,学习目标的设计非常重要,只有先确定了学什么,才能学得好。英语的学习目标一般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语言知识,语言素养,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但目标的设计不是空洞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书中举了个例子,同一老师在两个班试上,由于学生的预习程度不同,已知不同,老师在试上后根据学情不断选择、取舍、整合成了新的学习目标,从而确保了目标的真实性和可测性。
薛林:“教-学-评一致性”中评最重要,以四上Unit 5 Our new home的教学方案为例,每一板块中都是先呈现评价任务,再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由此可见,课堂评价任务极其重要!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任务,如何使评价任务更具合理性。避免过于追求任务内容的趣味性,关注任务的目标性;避免过于追求任务形式的多样性,关注任务的层次性;避免过于追求任务表达的概括性,关注任务的可测性。避免过于追求任务指向的明确性,关注任务的拓展性。
张欢:目标制定基于课程标准,学习书中的一篇教学设计,他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进行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描述这些都与我们平时的设计不谋而合。但不同的地方是他们每一课都会摆出课程标准,还添加了一项评价任务,都和学习目标对应的检测目标。再到教学过程,我发现他们设计的板块清晰,目标性很强,也是很方便检测的。我们平时的教学设计是否已经包括了评价任务?
张妍:学科教学的实质就是学科活动,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其中学的活动是根本。那么,无论是实践过程还是实践认识,都是一种“有我”的活动,正如第斯多惠多说:发展和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想有发展和培养,必须要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知识和活动相互作用的,深度和温度均衡分布,最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周敏颖:阅读启发: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很多地方都做了但是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位。目标的制定:基于教材和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评价任务:学习目标中拓展学习空间:需要有大问题思考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大问题思考的意识。如何更好地去设计评价任务,还需要后阶段去努力。
第二部分:徐校长微讲座
一、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高于自己的书,做主动的阅读者,与书建立联系:
1.这是关于什么主题的书?
2.书中的观点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3.作者是通过什么架构来论述观点的?
4.这本书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二、为什么选择共读这本书?
1.增进对成长营项目研修的理解:《基于标准的英语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
2.找到从课程标准到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
3.促进教师将课程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
三、关于阅读我们可以做什么?
1.丰富阅读方式:纸质阅读、电子阅读、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听书(樊登读书、得到以及一些平台的公益读书课程)……
2.充实阅读过程:做圈划批注、做笔记(纸笔形式和语音记录,如讯飞语记)、做思维导图、与自己的实践产生连接……
3.放大阅读价值:阅读分享、撰写读书心得、写与教学实践对接的论文(反思过往,启发将来)……
第三部分 布置后阶段任务:
1.继续阅读《家里不等于学会了》和其他书籍
2.微信推送,报道。读后感发到区网
3.三月份的研修活动:在线研修,绘本微课,3月6日之前将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