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班主任成长营>>林燕群>>成果展示>>文章内容
李敏5月学与思:做有教育常识的教育者
发布时间:2020-05-2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林燕群

  李敏5月学与思:做有"教育常识"的教育者

  ——《教育常识》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这本书《教育常识》,静静地翻开书本,认真阅读,发现它像讲述心理学知识一样的书。"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教育常识就是按教育的规律办事。教育常识的提法之所以显得新颖,是因为那些遍布周遭的令人痛心的现象、常识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却经常被我们忽略。有深度、有力度,值得收藏,很多章节都值得反复的阅读、体会。一线老师必看,对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很有用。

  首先是作者李政涛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他期待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唤醒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让教师们认识到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读者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质疑,并在实践中完成对自我的建构。生命的欢愉之一,来自于对常识的寻找和运用。生命的艰难,又何尝不是如此?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作者专门用了一节内容阐释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备课有直接关系。在课堂上,我们思考的工作是使教学很简单,引导了每位学生很明显的理解,但是有些同学缺乏理解。学生有完全不明白的地方,我们教师应当反思∶我的讲授方法很简单和教学过程很简单吗?简而言之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方法问题适切吗?可是,我们经常不会这样反思,而是一塌

  糊涂地埋怨学生不用心、脑子笨。其实,可能有问题是我们的教学操作方法的失误。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什么这一代的青少年如此热衷于玩游戏、看电视?后来看到一个关于儿童与媒介关系的介绍,才蓄然领悟,症结在于儿童的需要。这个研究用大量数据表明,当代儿童对媒介有娱乐,逃避现实、情绪刺激、社会学习、交往等需要,而且儿童选择不同的媒介,说明他要借此满足不同的需要。儿童的生长需要自由节律。作为教师,我首先要了解孩子不同的需要。然后满足儿童的生长需要,但是我所接触的孩子都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好动爱看电视 我都要一一满足么?不是所有的儿童需要都是健康和有益于成长的。不是的,我可以对他的需要加以甄别、引导和提升。教育的任务,就是承认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 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这是对儿童生长节律的必要尊重。

  如果你想在这本书中找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那么你也会失望。该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许这是个缺陷,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因为现在的人类还没有认清自己,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这样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提出一劳永逸的方案。该书提供的是能够激发教育智慧的智慧,在这种智慧的引领下,广大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育情境做出切实有效的方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路上",在不断思索的路上,在不断探索的路上。我认为,该书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们对教育常识的思索,从而让这样的思索引领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能够用平实、清晰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涵义,最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我们的思考。这本书《教育常识》是教育指导书,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阅读和思考,通过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有来进一步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教育理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