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听说读写”,听字在前。“聪”字也把主听的耳放在了前面。会听才会学,先听再说,只有认真倾听和思考,学习才会更好地发生。有时候,太过积极快速的举手发言正意味着思考的肤浅,如果仅将积极举手发言视作反应敏捷和良好表现,那么就会有个别孩子在课上试图去营造这样的假象。往往此时,他一心只想随大流或满足自己的表达欲和表现欲。
说说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当别人在发表看法时,他全然屏蔽,起来回答时往往重复别人早就说过的答案而毫不自知,在整班朗读时,他置身事外;当大家在认真倾听时,他的眼神飘忽;当开火车读词语轮到他时,他浑然不觉。可是每当课堂上有单独朗读、发言或其他表现的机会时,他总是第一时间把手举得老高,看起来很有自信。不过多次点他后,却发现他起来朗读时不愿出声,大家听得很吃力,他还有好多字不识,自己读得也很吃力。在回答问题时,他常常重复别人的答案或者直接忽视提问东拉西扯。
这说明什么呢?我认真思考了一下,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积极举手发言是值得肯定的。但这背后引发的问题同样值得思考。课上举手的孩子分很多种,有的是经过思考和组织,心中已有比较确切答案,准备大方表达的。有的是模模糊糊有点儿感觉,打算试着说出来看看的。还有一种属于浑水摸鱼,根本没有作准备,也未经思考,只是盲从举手或急于表现。第三种孩子往往有一个共性:倾听习惯较差。
如果没有养成好的倾听和朗读习惯,那么很容易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踏步。在听老师和听同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更新自己的知识网络,启发更多元的思维。比如课上展示朗读之前,应该有基本的练习(预习时就要做好功课,课中学习时更要抓住听读、跟读、自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机会来训练,而不是只想着举手表现)。在表达之前,应该听清要求,让思考先行。“兼听则明”,“想好再说”。
我观察到的另一个现象是有些孩子虽然不大举手,但是倾听习惯非常好,只要举手发言都是表达流畅,条理清晰,显然有过深层的思考和细心的组织。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的发生常常存在于默默无声的思考之时。所以争着举手一定就好吗?很可能是徒有其表的热闹罢了。(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 施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