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虽然为数不多,但却使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很头疼,不仅其自身难教,而且影响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整个班级群体的发展。笔者以亲身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为例,从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方面,谈一谈具体的教育和转化策略。
一、“问题学生”的情绪特征
在对“问题学生”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不断观察搜集一些具体的个案,下面是两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学生”的情绪特征。
[案例1]三年级学生姜某的情绪特征是容易走极端、易怒。一旦其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他就会立即生气。据他父母反映,在家中一旦他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他就会大发脾气,父母为此常常被他气得掉泪,有时忍不住打一顿,但收效甚微。课堂上他会离开座位,教师耐心劝说,一般收效不大,他依然沉浸在自己兴奋的情绪中,甚至在课堂上大笑不止。当他受到老师的批评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往往情绪非常激动,一般会选择与同学对骂,或是到老师那里告状,如果老师没有支持他,他就会很不服气,用握紧拳头或砸桌子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有时还会和同学打起来。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他做作业速度非常慢,半小时的作业,他在家里往往要做2到3个小时。
[案例2] 三年级学生颜某的典型表现是情绪反差特别大。上课时,常常萎靡不振,别说拿起笔来做记录,就是把书翻开她也极不愿意。而当老师或同学批评她时,她又非常激动,经常用手捶打桌子,表示不满。有时,还会在课堂上扔东西或随意讲话。下课后,她往往非常活跃,和同学游戏,与同学交流,显示出她的活力四射。作业非常拖拉,经常是到放学,才避无可避地草草完成课堂作业。在家里,作业经常拖拉,有时会只做部分作业。
二、“问题学生”情绪失调的心理因素
问题学生往往对人和事物特别敏感,典型的就是他们会对突然发生的事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时甚至会沉浸其中很长时间而不能自拔。对于同学之间的小摩擦,有较大的反映,常常有肢体冲突,常常存在报复心理。我们研究发现,问题学生心理缺陷主要源于家庭生活,其中很大一部分出现父爱失衡现象,父亲在家庭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极端的爱,要不是采取粗暴打骂现象,要不是父亲威严尽失。
三、基于个案对问题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
(一)基于尊重和信任,善于倾听
笔者发现,问题儿童很多时候缺乏倾诉的对象和倾诉的机会,造成他们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所以,当他们找到笔者帮助其解决问题时,笔者特别注意自己语气的亲切,倾听的真诚,传递出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使他们在在宽松的气氛中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使激动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笔者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接受,将他们的想法进行顺势的推导,告知他们这种想法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帮助他们平复内心、控制情绪、提高认识。老师经常这样做,就能逐步赢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乐意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
(二)诵读国学经典,养成文明行为
“问题儿童”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他们的心理机制出了问题,对于以上问题,笔者就所教学科,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于德育课程体系中,潜移默化地滋养熏陶学生,以期完善学生的人格。
《弟子规》在古代是童蒙养正的读本,有序地讲解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敬长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球学等方面的礼仪规范,但是《弟子规》的有些内容不适合当下,因此,我们教师精心选择,汲取精华,赋予新意。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告诉孩子要养成勤洗手,勤漱口的良好卫生习惯。如“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告诉孩子衣物不要乱放,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弟子规》中的语言都是三字句,充分利用汉语言韵语、对偶、平仄等形式,读来声韵连绵,和谐悦耳。我们将学习《弟子规》安排在每天晨读时间,让学生读之诵之,感悟理解。同时,纸上谈兵效果不大,必须要联系生活,导之以行。
(三) 回归家庭,以爱为名
通过班级里举办的活动,激发父爱,增进学生跟家长的感情。例如,可以采用写信的方式,让家长和孩子说说心里话,一些说不出的语言用文字表述出来,其次,可以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增加他们接触的机会,增进孩子和家长的感情,以足够的爱循循善诱,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