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班主任成长营>>陈亚兰>>成果展示>>文章内容
论文发表:线上玩伴团,玩出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1-01-0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亚兰

                    线上玩伴团,玩出新生活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陈亚兰

庚子鼠年的春节,惊心动魄。全国上下,都投入到突如其来的“抗疫阻击战”中。

一个严峻的事实是:钟南山院士提出了“全国人民坚持两周不出门就是抗疫最低成本的方式”,大家都不能出门。这是对家庭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家人这么长时间地待在家里做什么?有网友调侃:体验了睡吃睡吃的生活,才知道猪的生活也不容易。

另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是: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的强大力量和各行各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看到了一线奋斗者勇于冲锋陷阵的担当。然而,当疫情在人群中传播,人们的恐慌也随着网络以更快的速度扩散,它们化为各种微博、微信等资讯铺天盖地般涌来,网络,成了万众瞩目的“枢纽”:各种争议、质疑、诘问,甚至谩骂……不信谣,不传谣,每个家庭应该有一定的责任和担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角度看,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儿,当前的宅家生活中家庭学习尤为重要。

面对当前的疫情,要想宅得住,我们可以引导家庭重新认识“学习”的意义。

首先,从个体与家庭的关系来看,作为家庭的一员,在这次“疫情”中,人们要与家人共同形成新的卫生习惯和自律意识。人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从“疫情”发展的源头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思考少数人违反公共道德、规则后给社会带来的的严重后果,这是活生生的课本,可以与家人共读;从专家学者对“病毒”传播的探究、研发疫苗的过程,认识科学研究的价值和前人经验传承的意义,这是学习的最初意义,可以与家人共议。

其次,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人都是公共秩序稳定的因子。家庭中的成人从海量自媒体、公共媒体信息中,要学习如何“鉴别”,有敏感性,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跟风、不盲从,不给社会添乱,用正能量影响其他家庭成员;在白衣战士们义无反顾地奋战在一线,社会各行各业人们在做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时,成人与孩子共同学习“德性”,培养 “社会责任感”,也是生命教育的良机。

再者,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家庭内部、家庭之间的的共学互学可以促成学校、家庭、社区的科学合理地合作,共同防疫抗疫。当多主体形成合作圈,为了共同的目标,达成某种共识,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将逐渐和谐统一,这是教育价值的体现,也是人的社会化的体现。

     笔者所在的龙虎塘实验小学,自2005年以来,一直坚持 “你好,寒假”项目研究。其中,由学生和家长自主发起、自主招募、自主组织、自主评价的亲子玩伴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喜爱。这个寒假,原本是学生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年俗探究、科技制作、社区治理等玩伴团活动的大好时机,但是受形势所困,大家只能“按兵不动”。在疫情爆发的时候,由学校家委会长建了“你好寒假之病毒无情,龙小有爱”qq群。我们发现,学生要在线上交流,离不开家长的监督,既然学生和家长都在线,何不利用这个平台,开展线上课堂,利用群里家庭学习的氛围,带动全校甚至更多家庭的应时学习,引发一场家庭学习的革命呢?于是每天上午9:0010:30,就成了家长、学生、老师“约会”的线上课堂时间。

     如何做好“病疫”传播时期的自我防护和家庭防护?线上课堂的第一讲就是“爷爷奶奶,我们一起把口罩戴起来!”我们关注了老年人对疫情的不重视,虽然社区宣传工作已到位,但他们仍然期望延续走亲访友的春节习俗。在线上课堂,学生和家长共同通过老师、以及部分家长提供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源的学习以及相互间的讨论、补充,老师还邀请身边医院的护士视频教学,亲子共同防疫期间新的卫生要求,再由学生形成学习成果:漫画、儿歌、顺口溜、教学视频等向家人现场或视频宣传、传授。有很多家长反应,自己怎么劝都不肯戴口罩的祖辈,听孙辈介绍时特别认真,而且特别“听话”。

怎样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感不可以强加,只能从内心产生。“诗意少年,礼赞白衣天使”“童诗童画敬勇者,故事会里话英雄”这些课,旨在激发家庭成员的社会责任感,重塑正义的当代英雄观。笔者在课堂上,遵循学习-内化、表达的规律,引导学生和家长首先共同关注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家长们对这些资源是有了解的,在经过自己的鉴别后,会发到群里供大家学习,在大家谈感受时,气氛特别热烈,对医务工作者、警察、以及无名英雄的敬佩、感激呼之欲出。因为学生和家长一起上课,对于两者来说,都是独特的体验。最后,笔者引导学生用学校的“诗说”、“画说”、诗画结合的特色,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线下,有的是亲子共同创作一首诗,有的是孩子创作,家长修改。在群里的校长、老师们也情不自禁,有感而发,写下了诗篇。

宅家生活,怎样才能不无聊?我们从家庭游戏方面,找到资源。“阻击新病毒,玩出新生活”线上课堂中,大家对亲子游戏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共同整理出可以供亲子共玩的传统游戏、智力游戏、以及经过孩子创编的新型游戏,可以让大家每天都玩得不重样。家长们说:与孩子一起玩小时候玩的游戏,找回了童年的记忆和乐趣。孩子们认为,和父母一起做美食也是玩法的一种,甚至更有意思。当一位家长贴出“看表情图猜成语”的图片后,群里的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玩嗨了,愣是把70个成语都猜出来才肯罢休。大家都觉得,这样的游戏也适合与家族微信群里共同玩,增进家庭之间的情感和联系。课后,家长们与孩子一起创新,开发了许多新鲜的互动小游戏。

除了以上“防疫抗疫”“礼赞英雄”“亲子游戏开发”等主题外,还有大家都关心的内容:“家庭阅读”从网上热议的“为什么要读书”谈起,重新认识读书的意义,共同推荐与这次疫情相关的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等书籍,并交流各自的读书方法,在老师引导下,初步形成结构性思维;“人与自然”从视频“倾听大自然的诉说”开始学习,探讨自然的伟力和威力,叩问人类的贪婪,反思的实践,通过学习成果向社会发出倡议;“垃圾分类”则从“废弃的口罩是什么垃圾”引发思考,对垃圾重新认识,并在各种小游戏中共同认识分类原则,再通过对祖辈的宣传推动社区智能化垃圾分类的进程……

这样的线上课堂有怎样的独特呢?

一是自主选择性,自然激发。群成员人数从一开始几十个到现在269个,都是自主加入。每一期线上活动,都是家长和学生自愿参与,有一些家庭每一期都积极参加,有一些家庭有选择地参与。在宣布第二天的活动主题是“垃圾分类”后,有一位家长回应积极,因为他的孩子正在电脑上完成垃圾分类的小游戏设计。

二是亲子共参与,互学共学。每天晚上,群里会公布第二天的活动主题,家长可以收集一些资料,和孩子先进行预先学习,更利于亲子间的共同学习。信息的汇聚和

三是资源丰富性,互动生成。在线上课堂,因为有了家长的参与,资源异常丰富, 常常因为热烈的发言,产生“生生互动”“亲子互动”,促进亲子间突破原有的家庭生活交流拓展到精神交流和互学、共学。

四是及时评价性,家校联动。龙娃线上课堂自开讲以来,共做了9期,组织者会将每一期活动做成公众号在家庭间传播。多次在《中国辅导员》《江苏少先队》《江苏学习强国》等平台以及市区街道转发,并接受了常州电视台“都市新闻坊”等记者的采访。尤其是学生和家长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作品能给一线抗疫奋斗者能带去精神动力的时候,更激发参与活动的热情。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停课不停学,隔离不隔绝,使家庭与社区、社会仍然在虚拟空间上同频共振,保持了联系和沟通,传递了正能量,降低了网格化管理的难度。

五是多元主体性,民主互学。组织活动的有老师,有家长,有学生。当家长和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组织线上玩伴课堂的结构性思维和方法,作为种子家庭,引领班级的家庭开展各种互学活动。

在谈到参加线上玩伴课堂的感受时,家长们说:虽然远离常州,有了线上玩伴团感觉和学校大家庭,社会大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的暖心”“非常时期线上龙娃课堂让我们枯燥的宅家生活变得不再枯燥;大家齐参与,大人和孩子都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家长的配合性;亲子互动、其乐融融!”“非常时期,非常感谢老师和家委会的在线特殊玩伴团,这种在线课堂的活动形式让同学们积极在线互动,线下积极制作,老师们迅速更新总结,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我们肃然起敬!

学生们说:在疫情中,我们在线上活动通过语言表达,共学共玩是一种很积极的表现。各个玩伴团活动都可以让我们多一种想法多一种爱,多一种表达方式。这样和老师、和同学们、和自己爸爸妈妈共学共玩使我感觉到很开心。”“为我们龙虎塘镇的无名英雄送上我们创作的诗、卡片和祝福,让我知道我们虽然小,也可以为社会做一些事。”通过这个线上玩伴团,我们对病毒防护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看到更多逆行者,很受感动。特别是张梦凡同学的画《我们觉得无聊的家,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家》我很感动。我们一家在一起,虽然不能出门,但是多么幸福啊!

(本文在20202月发表于《中国教师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