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班主任成长营>>林燕群>>成果展示>>文章内容
刘妍5月学与思:赏识教育
发布时间:2020-05-1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林燕群

  近期在学习心理学时,想到了周弘老师成功地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将双耳失聪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赏识教育的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周婷婷现象”给了教育工作者们很大的震撼,也让更多的人相信“没有不幸的人,只有不幸的教育”。因而,各级各类的学校教师、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家长,都在尝试着接触并建立赏识教育的新思想。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师,我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着学习和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接触到赏识教育之初,我的脑海中马上就联想到了两个心理学名词,一个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另一个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下面就以这两个心理学名词作为媒介,谈谈我对赏识教育实施的一点想法。

  无条件积极关注,来源于心理咨询学中咨询关系的确立,也伴随着心理咨询的全过程。良好的咨询关系包含着信任和理解的特点,这既是来访者的对咨询师的相信,也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不仅如此,信任和理解的关系还可以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咨询师理解的态度可以使来访者产生被理解的感觉,当来访者感受到被理解时又能增强心中对咨询师的信任感。另一方面,来访者的信任可以使咨询师更容易从行为和事件的分析中产生对来访者的情绪以及行为的理解,信任也加强了咨询师的解释和指导在来访者心中的分量。在信任和理解的咨询关系确立之后,双方才能够更加坦诚,从而增进了自我的心灵探索,以促进心理咨询的开展。

  信任和理解贯穿于心理咨询的全过程,无条件积极关注正是这种关系的助长条件。所谓助长条件,表明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咨询过程中具有着促进的作用。积极关注的概念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无条件积极关注”、“关怀”、“温情”、“尊重”、“非占有的温情”等词语都可以用来表达这一含义。无论来访者是怎样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社会地位,有怎样的行为问题,咨询师都应该以温暖和包容的态度去接纳他。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中的积极面、光明面、长处、优点予以有选择的、特别的关注,从而使来访者拥有正向的价值观。在实施过程中,咨询师应避免盲目乐观和过分悲观,要立足于来访者的实际情况,促进来访者自我发现本身的优势和长处,从而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成长。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表明咨询师尊重来访者的独立人格,正视这个人,而不管他的行为如何。也就是说,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面对素昧平生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可以做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那么面对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以温暖和包容的态度去接纳他们每一个人呢?

  无条件积极关注,我想这才是赏识教育的开端。罗杰斯曾经说过:“不再想控制孩子的一切,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而是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尊重他,会激发他的能量。相信他会成为他自己。不需要伪装,不需要压抑。他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自我主导的人,一个拥有个人目标和价值观的人。而且他会从这样的家庭关系得到很大的满足,会爱家人,爱交流。”如果没有在生活中仔细地去观察孩子,我们也许永远也发现不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果遇到的是安安静静的孩子,也许因为他没有这样或那样棘手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忽视他,甚至忽视了他独特的一面。如果一个孩子经常闹情绪或者时常惹麻烦,也许我们看到他就会觉得心里有些不耐烦,更忘了想想他了不起的地方。而我们要做的,正是无论孩子怎样,都应该给予他积极的关注。

(新北区泰山小学 刘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