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班主任成长营>>陈亚兰>>成果展示>>文章内容
区级讲座: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科学习活动整合的育人策略
发布时间:2021-01-0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亚兰

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科学习活动整合的育人策略

                                              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黄桂华

摘要:班级文化建设必须是全员的,有机融入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和活动之中。阅读是语文学科必要的教学活动,因此充分借助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在分享交流活动中提升岗位意识,培养责任感;在表演活动中推动小队建设,培养领导力、合作力。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学科学习活动  整合  责任感 领导力 合作力

 

说起班级文化大家都不陌生,但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布置布置教室,设计设计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它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积极向上、和谐共生的生活样态。

学生的在校生活主要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重主要是班级生活的质量,而班级生活质量的高低主要看班级文化为每个学生提供的发展条件如何。这些条件不是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东西,而是在班级中的一群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班级生活。换句话说,班级生活质量的高低,就是学生在班级中,除了他们获得的显性教育外,班级文化满足他们发展需要的程度。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东西远比我们计划教给学生的东西要多,并且学生在学习教师有意识传递的东西的同时,也受到那些有目的、有计划传递的教育内容之外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综合起来就是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必须是全员的:班级的每一名师生都参与,每个人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获得真是的发展。全面的: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入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和活动之中。全程的:从学生入学到毕业。

班级文化建设的日常推进一般要做到六个整合:与班级活动建设有机整合;与教室环境布置有机整合;与班队组织建设有机整合;与学科学习活动有机整合;与学生评价有机整合;与亮相校级活动有机整合。

班主任都是学科教师,如何将“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科学习活动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呢?低年段的语文老师可以利用绘本进行研究。

一、选择绘本的原因

1.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绘本了,他们喜欢这种用图画讲述故事的方式,不仅有鲜艳的色彩和图案,鲜明的形象,配以简洁的文字,且飞扬着无穷的想象,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2.内容丰富,提供多元教育资源

    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常借助绘本阅读,开展教学活动。那作为班主任也可以借助绘本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因为绘本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习惯与品格、认知与学习、自我保护、情绪管理、自然博物、人文历史……绘本的丰富性完全可以与班级生活的丰富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提升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心理素质,拓展他们的知识和眼界,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3.综合各项才艺,提升孩子素养

    班主任不仅可以带领孩子进行绘本阅读,还可以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走进绘本如:讲绘本、演绘本、唱绘本、画绘本……多元的形式、多样的表达、多种的才艺,能丰富孩子的班级生活,展示和锻炼孩子的能力,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

    由此可见,绘本是孩子们无言的老师和心灵的朋友。所以我把它们请进班级,陪伴孩子们的小学生新生活。

二、绘本阅读在班级建设整合策略

    当我带着绘本走进教室的时候,孩子们眼睛唰的一下子亮了,他们马上围过来伸长脖子,七嘴八舌,争着想看。记得我带给孩子的第一本绘本是《大卫上学去》。我一边投影给他们看,一边讲述大卫的种种趣事。当看到大卫课间使劲地玩,上课时却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上厕所;看到大卫光顾着玩,该做的作业没有完成,要补做;看到大卫因为不断犯错,所以放学被留下来;看到大卫表现稍稍好一点时,老师对他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们都会哈哈大笑,一边跟着说:大卫不可以,一边用手指着有相似行为的小朋友。

1.阅读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低年级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孩子们要学会在班级生活中遵守共同的规范,学习自理,学习合作,共同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孩子要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需要班主任耐心地引导。于是我引进《大卫上学去》系列绘本。孩子们从这套绘本中认识到了不能做伤害自己的事情,不能打扰和伤害别人,不能破坏环境卫生,要懂礼貌,要守规则,要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当孩子们行为有改进的时候我也会像绘本中的老师和妈妈一样,给他们一个拥抱,一个大拇指。

    我们的班里有一个叫鑫鑫的孩子,他在幼儿园时就是一个小魔头,班上每一个孩子都被他打过。上小学第一个月,他就上演了一场场大卫现形记。课上抢小朋友的学习用品,把水洒到小朋友的书上,上厕所把尿尿到小朋友的身上,课间推搡小朋友,上课时跑到隔壁班问老师要糖吃……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其实他的背后有一个从不对孩子说“不可以”的妈妈。她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甚至还觉得挺可爱。我把孩子的妈妈请到了教室,让妈妈和孩子一起共读了大卫的故事。妈妈从大卫的身上看到了儿子的身影,儿子日常的种种行为和大卫一样是被讨厌的,而大卫的进步和改变就是儿子的发展方向。故事分享结束后,妈妈立刻表示,会积极配合学校,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新的一周我便发现孩子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他每一次进步,我都会给他表扬和鼓励。得到夸奖的鑫鑫特别高兴,表现得越来越好。妈妈也尝到了亲子共读绘本的甜头,在我的推荐下,经常带着鑫鑫一起阅读。

    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来自于教师的努力,更来自家长的努力,看到绘本亲子共读带来这么积极的作用,我时常向家长推荐本阶段适合的绘本,让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共同阅读、共同感悟,化教育于无形,代替了简单粗暴的制止和唠叨,让孩子更乐于接受。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 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借助儿歌《最轻的孩子》重复习惯养成,稳定良好习惯的载体。排队时、午睡前、拉椅子时等行为活动时,都会用儿歌来一次次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每天都会在“最轻的孩子”评价表,给行为与儿歌一致的小朋友一个大拇指或一个笑脸,通过每天的评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用绘本来导行,再加上象征性评价,孩子们将老师的要求变成了自我教育,规则意识、文明礼仪,都获得了提升。每周的流动红旗、每月的五星中队、每学期的文明班级,我们班都榜上有名。有序、有趣的班级生活让孩子们爱上了学校,爱上了学习。

 2.分享中提升岗位意识,培养责任感

     班级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务需要学生共同来承担,岗位建设不但能够满足班级事务的需要,还可以引领学生多样能力的发展。比如说:能够给予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能够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拥有沟通交流的渠道。

    根据班级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需求,我们班设置了各类岗位:小小领读员、小小节能员、小小守门员、课间小巡警、餐厅小卫士、卫生小喇叭、护绿小天使等等。岗位设立好后,大家共同商定了各个岗位的职责,经过一番竞聘演讲,投票推选,同学们走上了各自的岗位。一开始的时候,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在各自的岗位上,做的有声有色。过了一段时间有些岗位上同学的新鲜劲过了,思想上开始懈怠,岗位意识渐渐淡薄:柜面上小绿植的叶子蔫了;黑板经常没有人擦了;桌椅歪歪斜斜也无人问津了;教室里的无人灯没人关了等等等等。

    “新基础教育”强调在成事中成人。那怎样让孩子在做好岗位工作中提升自己做事的能力和责任意识,在岗位实践中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我在苦苦地思索着。

    一天午间休息的时候,我看到有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有说有笑,我好奇地走过去一探究竟。原来,他们在看一本名叫《朱家爸爸》的绘本。

    故事刚开始的时朱爸爸和两个儿子悠然自得、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妈妈为他们提供的一项项服务,突然有一天,妈妈消失了,慢慢地家里越来越脏,越来越乱,后来,家里脏乱到无法正常生活,朱爸爸仿佛看到朱妈妈在家时忙碌的身影,便带着两个儿子承担起家里的家务,家里又重新恢复了原先的整洁干净,妈妈也重新回到家中。绘本最后是全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共同分担家务,非常的温馨、和谐与美好。在班队课上,我邀请那几个孩子跟全班同学分享了故事。听完故事,

我们班级就像朱家爸爸的家庭一样,只有每一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职责,那我们的大家庭才能和谐美好。那大家想一想,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每一个人有没有尽责地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呢?护绿小天使反思自己没有定时定量地浇水;黑板美容师也在为下课没有及时擦黑板而感到惭愧……我又和孩子们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孩子们也说可以用相互提醒的方式让每个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像朱爸爸和两个儿子分工合作干家务一样。我们这个大家庭也会变得整洁、有序、美丽。

    大家的热情高涨起来,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加认真负责,为让每个学生都有岗位实践的机会,也为激励每一位学生的班级责任感,我班通过评岗、轮岗、岗位升级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岗位建设中来。学生们在各自岗位的实践中学会自觉、自主地履行职责,为班级服务。

3.表演中推动小队建设,培养领导力、合作力

    《新基础学生指导纲要》提到二年级是学生在组群竞争中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有利时期。在学生发展的这个阶段,建立小队,使学生真正成为组织的一员,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小队间的竞争与小队内的合作,让学生在小队的小集体中感受竞争的快乐,培养不怕失败的勇气,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开学初,我们通过小队长竞选演讲、投票选举、队长队员双向选择等,在严谨的流程建立了小队。通过学生的全程自主参与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组织中的一员。小队组建成了,开展什么活动?怎么开展?从而让学生在小队中锻炼、成长呢?体育节、诗歌节、外出综合实践、节日活动等学校活动是小队锻炼的平台和时机。在更多的日常生活中,如何给他们创造锻炼的平台和机会呢?

    一次课间,我看到几个孩子在走廊里学着绘本《弗洛格是个英雄》里弗洛格在雨中一边跳,一边唱“下雨了,下雨了,短裤湿透啦!”有趣的场景,提醒了我:想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唱唱跳跳、演演闹闹不正是孩子们喜欢的吗?他们那么会模仿,那么爱表演,何不给他们舞台,让他们尽情展示呢?

    在读过弗洛格全套绘本后,他们以小队为单位各自选择喜欢的一个故事作为剧本排练,每周的班队课成了一周一次小剧场。每个小队变成了剧组,队长既当导演,也做演员,他们利用课间或周末时间组织排练。过程中有过困难,出过差错,闹过矛盾,有过争执,不但我不去帮助他们协调解决,还让家长们除了保障他们的安全外,其他都给予帮助。每一次,他们总能从曾读过的绘本中找到解决的方法来化解矛盾,学着彼此谦让。我想,这不就是一种自我成长吗?

    班队课上表演开始了。妈妈的围巾、爸爸的皮鞋、爷爷的拐杖、奶奶的围裙只要是他们表演需要的,都被他们扒拉出来,做成服装或头饰,当成道具或场景。令我感动的是点评环节,各小队之间有的互相表扬,有的诚恳地给出建议。他们在一次次彼此欣赏、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不断成长。

    每一次活动结束,都会组织一次评价暨分享会。就这样,在表演、评价、分享中,队员们的语言得到发展,审美能力、表现能力提高了,欣赏能力、合作意识变强了,小队与小队之间也更加团结,整个班集体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向上的生长力。

    李家成教授说:“永远相信孩子的无限可能性”。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这是我在小队建设中感悟到最深的一点。不要总是抱怨孩子胆子小、没能力。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锻炼、去表现,他们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小队建设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机会,就是一个舞台,让他们展现自我、成长自我的一个载体。小队之路漫漫长远,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小队表现出来的特质都有所不同,但是不变的是“小队”的育人价值。

    那时我们学生一共阅读了一百二十多本绘本,师生共读分享了八套绘本。在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机制下,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且意义深远的活动,每次活动,我们都郑重地邀请有时间、感兴趣的家长前来参与,让家长们一起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孩子们在一次次活动中收获成长与快乐,家长们也是收获满满,他们在班级群里分享着每一次参与的感想与收获,吸引并影响着更多的家长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班级成长中来。就这样,我们的班级不仅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浓厚,我们的家长亦是如此。

绘本阅读活动造就了团结、和谐、进取、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精神振奋,习惯优良,在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淀中汲取营养。通过唱儿歌、读绘本、演绘本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既学有所成,又学有所长。

 

          ( 2020.9 在百丈中心小学 作讲座;对象为成长营成员及百丈中心小学班主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