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源 心之所向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世界》有感
泰山小学 陈素云
近日,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着实令人佩服。
读完整本书,我对师爱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 俯下身子,倾听孩子内心世界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努力俯下身子,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倾听来自他们心底的声音:上课时,我向学生露出亲切的笑脸,投去友善的目光,进行交谈式的教学;下课时,我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学生犯错时也努力做到不呵斥,换位思考……很快地,我和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这时,他们会把我当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求得我的帮助和指导。一个好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二、扬长避短,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家庭环境、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差异。面对差异,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谐教育”,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接手的这个班,班级里学困生、行困生特别多。那么如何转化这部分学生呢?顾明远教授在《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指出:“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各个方面都“优秀”,而是希望老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现他们长处并坚持不懈加以培养,发现他们短处并力图使之不局限于自己短处,引导他们用自己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一点也苏霍姆林斯基不谋而合。于是我充分利用班级的岗位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扬长避短,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做事能力很强,但易与同学发生矛盾让他去指导小团体的比赛,学习落后但好表现,多给予他展示的机会;不爱做笔头作业善表演,鼓励他创作剧本……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尽力依据这些学生的长处进行管理,不一味督促学生“短处”,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符合并挖掘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促进整个班级的良性发展。
三、辨别是非,提高孩子社会化能力
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来袭,举国上下齐心抗疫,但在这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面对这丰富的资源,身为教育者的我们该如何选择呢?苏霍姆林斯基建议:不可以把学校说成是人为制造的没有思想病毒的环境。在少年的周围沸腾着复杂的,充满矛盾的生活。他们常常处于各种思想影响的十字路口。没有必要去回避异己的思想影响,而是接触这种影响,促使他们去积极思考、独立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情境。在疫情期间,局前街小学李伟平校长针对疫情中的各种社会现象通过写信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疫情,学会做人做事。同为教育者的我,在深深敬佩之余,也跟着引导学生根据疫情谈得与失,谈做事要情理相容,要掌握分寸,不左不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给教育者指明了教育的方向,犹如一剂兴奋剂,让人不断燃起教育的热情。教育从心出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时时刻刻把孩子放在心上,抓住一切教育资源,培养孩子能力,转化不良思想行为,你将收获一路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