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彼此的心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西夏墅中心小学 金斌
苏霍姆林斯基是中国教师熟知的一位享誉世界的乌克兰教育家,他的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深受广大一线教师喜爱的教育经典著作。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讲到培养学生的心灵,提倡和谐教育,特别是劳动能够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现在我们讲“立德树人”,也就是要首先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到现在还有现实意义。
一、读懂孩子的心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教育要“看见” 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作品里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上课的时候看着没有精神,一定是没睡好,他没睡好背后一定有原因,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贸然打扰他,不要用问所有孩子的问题去提问这个孩子,而是应该针对他当时的状况专门设计问题,这应当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的 “看见” 了。
我班的小西,原来是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自从升入四年级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像一只“小刺猬”,事事要与人争执一下,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有时还会无理取闹。经了解随着弟弟新成员的到来,家长把精力过多投入到第二个孩子身上,忽视了对她的关心,她就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有时把家中受的委屈发泄在同学老师身上。所以我们老师去找家长不仅仅是谈学习,而是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要照顾的孩子的心理需求。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即和谐教育,学校的教育理想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达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社会进步事业的积极参加者,造就具有非凡的头脑、高尚的心灵、创造的双手、尊重社会其他成员、珍爱他人劳动智慧和美德的人。
二、让孩子明白老师的心
教师对学生真挚深沉的爱,是学生尊敬教师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对教师热爱的源泉,每个教师劳动的内涵在于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当然,一个仅仅热爱孩子的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一位真正的教师应该既要热爱学生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用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阳光真正住进孩子的心里。
我现在所带这个班有名男孩,长期以来,很令我头疼:作业不做,与同学极易发生矛盾,几乎天天违反纪律。开始时,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收效甚微。每次犯错,和他交流,总有万般理由,总是别人的错。万不得已,请他家长来交流,结果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出乎意料,家长会的时候,妈妈来了,和孩子妈妈交流后,明白了症结所在,爸爸对他溺爱,妈妈对他严厉,再加上爷爷奶奶对他的宠爱,可以说家庭教育就是一团乱麻,一场“混战”,形不成有效的家庭教育。面对这样情况,我利用他来学校较早这一时机,和他一起为同学测温,一边谈心,默默引导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一个老师确实应该关心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尽量了解孩子表现背后的原因,这样,你才能真正把你的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阐释:“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孩子读懂老师的心,明白老师的爱,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影响儿童的心灵,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师生心灵和谐共鸣
关于教师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不是一台活的机器,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载体,更不是教师心中理想模型的可塑者。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才能使教育具备真正意义。这种精神上的经常接触绝对不是一条单行线,而是双方的、互通的。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灵,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教师的心灵,才能使教师和孩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只有两颗心产生真正的共鸣才能撞击出最美妙的回音。教育者最重要的品质是感受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能力。如果教师跟孩子们没有共同兴趣、爱好和意愿,那么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道路将永远被截断。教师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长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喜与乐、苦与悲,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参与他们的生命历程,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中,教师也向孩子们传授自己的精神财富。
真正的教师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个孩子,这样才能与孩子进行自在的、无间隙的交流。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读懂孩子的心,需要我们蹲下身去,做孩子的倾听者;使孩子明白老师的心,更需要教育艺术智慧;这样,师生心灵和谐共鸣,就会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