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
——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阅读谈起
三井实验小学 张曙贤
说实话,原来我是并不愿意主动去阅读这样的作品的,特别又是译文过来的书籍,就更显得生疏、晦涩、无趣。说到这些,倒真的非常感谢成长营这一个平台,感谢领衔人陈亚兰主任的引领,让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走近了这一本书。假期里,相对比较空闲,劳逸结合地、断断续续地把电子书拉了一遍,倒也觉得并没有那么艰难。
开学后,走进了孩子,突然觉得自己对孩子们的心态有意无意地也随之有所改变:上课迟到了却也不恼,轻声询问背后的原因,觉得孩子睡过了头至少把睡眠充足了;口罩拉下了也不气,细心上了一节防疫小知识课堂,觉得向往自由的空气是人之本性;作业没有完成竟也无关,了解昨晚回家和表哥一起玩耍,早就把作业抛之脑后,我却更感兴趣他们玩了什么,孩子竟然说了一段那么完整、流利而精彩的话语,我窃喜,觉得比完成昨晚的几个字有意思多了。……原来,爱是一件如此神奇的法器——受之者自然心暖,授之者同样暖心。
随着年龄的攀登,教学时间的增长,越来越发现每一个人在有些瞬间,都需要一片净土,一片只有自己的净土,人世繁华与己无关,红尘琐事置身事外。然后,当你从这片净土走出来,你突然觉得似乎被洗涤了一般,整个心灵都得到了润泽,甚至连与人交谈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读书真的是太有魔力了!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信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也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者的信仰。惟有如此,教育才能让每一个生命开出绚丽多姿的花朵。惟有如此,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读这一本书的同时,我还在阅读美国内尔•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突然发现教育家之间很多思想竟然是想通的。诺丁斯说,关心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关系,一种能力。我们也许不能够用道德来评判一个人是否能够关心他人,但是不可否认,一个拥有关心能力的人,是一个受欢迎、懂幸福的人。诺丁斯在书中责问我们的学习教育在育人中到底难在哪里?他认为关心更多的要体现在生活中,而我们教师应该学着寻求学生的生活和他们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我突然在想,这是多么深刻又洞穿的见解!就像我们读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每个老师都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想告诉我们的是要学会爱孩子,可我们真的会爱吗?我们掌握这一项技能了吗?爱也是一种行为和能力,同样不能用道德的标准去衡量,但是它的重要性却不言而喻。
阅读,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其实我们每一位成长营的成员,都既是为人父母,又是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认为我校提出的全息阅读是一件有意义、更有养分的功德事,因此,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阅读。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读书“无用”论影响了很多人。可在我看来,阅读不但有用,而且是无限接近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自我修行,无论是教育学生还是教育孩子。我想,教育的意义是让人明白作为一个人需要对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有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前提,只有完成自己责任和义务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就是教育的目的。而教会一个人懂得责任和义务,就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这样的活动,它的意义就变得高尚而有必要起来。
我们首先是一名教师,我们最需要思考的就是今天这样的时代,我们如何对学生、对孩子完成真正的教育?我想,让学生明白责任和义务,品味真善美,假丑恶,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今年的“生命知疫”课程,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所有教育的失败,都与对生命的无知而产生的盲目与焦虑有关:人是被规定需要终身学习的动物,人又是极容易像其他动物一样“顺服”于环境和习惯的,教师工作的麻烦恰恰在于,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我们是在用一种太肤浅的方式与一个其诸多复杂性不为我们所知的生命”打交道。我们的身体缺乏一个“内置”的自我提醒器,这样的教育必然是脆弱、支离破碎,甚至武断的。教育工作从来都是需要不断自我翻转,通过提升教师对生命的领悟力,才能够赋予其真实“教育”意义的。
我们的全息阅读,让我们明白了阅读的意义和范畴并不局限于书本,也就是说,我们除了用脚去丈量世界,还可以更多地通过阅读,用心去了能世界,用研究去感知世界。疫情之后,我们如何成为一束光,让自己照进学生的心灵,让自己散发独特的光芒?我想,这时我们都需要去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阅读让生活充实,阅读让你拥有一片净土。悠闲时,不妨欣赏一些清雅脱俗的小品或散文;刚烈时,也可朗读几首豪情奔放的诗词;再不然,在阅读了一大堆西方的名著之余,也不妨顺手拈来一本《张爱玲小说集》,尝尝倾城之恋的滋味;又或者找来《余光中诗选》,洗刷一下呆滞的脑袋;甚至是儿子的绘本图书也会合胃口的。
我最喜无风无雨的夜晚,静品自然,静通心意,静享人世的浮华。却也喜风急雨骤时,怀抱一书,沉坐,观自然的风雨变换,悟人生的诡秘莫测。这一刻,我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