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班主任成长营>>沈彩虹>>成果展示>>文章内容
我要到儿童的世界去
读成尚荣《儿童立场》后感(宗湛蓝)
发布时间:2021-01-0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黄金萍

  我的微信头像一直用的是同一张图片,“终于,还是长大了。勇敢生活,微笑面对。”这句话不仅提醒我以乐观之心对待生活,更透露着我那颗不想长大的“童心”。我是80一代,我们的童年就是现在报道中经常提及的那些场景:盖着棉被的冰棍、举过头顶的皮筋、急切等待的黑猫警长······刚走上工作岗位时,自以为自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带领低年级的孩子学习,应该是一件很顺利的事情。然而,现实给我的是华丽丽的教训。我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很快适应工作,也没有好办法管理班级。那时候的自己,特别地沮丧。后来,随着不断的摸索,找到教育和教学的规律,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孩子,不是让自己回到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特别是用孩子的思维进行思考。

  其实,这正是成尚荣先生所一直研究的“儿童立场”。先生在《儿童立场》一书的自序中这样说:我追赶童心。人总是要长大的,但眼睛不能长大;人总是要变老的,但心不能变老。不长大的眼是童眼,不老的心是童心。所有的追赶,都是在寻觅人生的意义。

  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身为教师,我们常常很自信:我们最了解孩子。可是,成人却不愿意去儿童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我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结果经常是事与愿违,虽然师爱都是无私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儿童立场,顾名思义,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世界,用儿童的价值观去思考问题。成尚荣先生说:“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教师,是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

  成尚荣先生的这本著作,词句之间都蕴含着先生的教育感悟。读这本著作,仿佛与先生之间展开一席谈话,是长辈对晚辈的耐心劝勉,在茫茫的教育之路中,指引着前面的道路。书有一章节让我印象深刻: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啊,这是对现代教师和教学的重新认识和提升,是对教师最实在,最严厉的考验。

  教室,出错的地方!其一,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是因为还不够成熟,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这一点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再常见不过的事。因为错误,才有教育。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越。

  日常教学中我们一直在纠正学生的错误,但其实老师自身也难免会出错。上课时,我也担心自己出现什么低级错误,怕专业用语不对,怕知识点不对,最怕的,就是冷场。有时,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只是个别学生,有时反复讲解的题目学生仍然不理解。课下请教其他老师,哦,原来如此,我当时要是这样讲多好啊。怎么样才能让“当时要是”这样的事情少发生呢?大概除了经验,还有的就是多以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以儿童立场为导向,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扎实的基础,才能打造扎实的学生。

  我们的教学不是刻意去追求完美,其实,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价值才最能体现。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广阔的宇宙,但是教书育人的我们却因为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宇宙,对孩子的行为理解不当,结果因为误解孩子,或者使用了错误的指导方式等等,给孩子带来一些伤害,甚至发生更令人遗憾的事情。

  记得陶行知给教师提过这样一个建议:我们必须学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想陶行知这句话所强调的教育理念及实践意义,正和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中所表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如书中所讲的一样,教师不应当忘掉自己的童年体验,而应该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这样就会改进如今的教育行为。一位都无法站在孩子视角去观察、理解、处理问题的教师,又如何教好书,育好人?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重新做一回小孩子,成为他们群体的一员,站在儿童的立场去体验和思考,那么,我们在日常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何重新做一位孩子,融入这个群体,取得群体的信赖,赢的群体的认同,我一直在不断思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