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棵树都能成材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郭桃琴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的个性发展日益突出。君不见走在大街上,每个人的装扮都风格迥异,带着浓重的个人喜好与色彩,唯恐与人撞衫。但我们观望今天的教育,还停留在千篇一律的阶段,尽管我们轰轰烈烈地进行课程改革,搞各种实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班级教育还都停留在“共性”教育的阶段,而对于个体的教育,我们还显得无能为力,无暇顾及。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理念,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这一理念的践行却还是苍白无力,究其原因,至上的国家教育体制到至下的教师教育观念,都是形成目前状况的原因。
《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课程可以这样安排,学生可以这样选择学科,老师可以这样做,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与认可,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思考一:发现那棵树
我想,每个学生都是一棵树,他们或是青松,或是白杨,抑或是路边不起眼的小灌木,存在即是合理,我们不能强制每个人打篮球都像姚明那般出色,也不能要求那棵柳树长成白杨那般挺拔高大,因为柳树自有自己的婀娜多姿。每棵树都不同,每个人也自然不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很自然地对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并且想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孩子们各自的天赋秉性、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都不一样,也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表现得令人满意。我们要正视并接受这种差异的存在,而不是努力地让孩子们整齐划一。我班里有个小男孩,由于身体原因,上课时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每节课都需要老师不停地提醒,成绩也较落后。有次班队课上举行包饺子的活动,这个男生不知是在家里练习过,还是在这方面有天赋,包起饺子来又快又好,令人刮目相看。我想,每棵树只有在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和环境中才能长得枝繁叶茂,学生更是如此,只有在适合他的课堂和教育方式下,他才能成为最出色的“他”吧。
思考二:让树学会自己生长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句子: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找到更多的同伴,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总而言之,这个校园的教育理念是:让树学会自己生长。遇到问题,老师不是急着去帮助解决,而是教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策略,选择最佳方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理念在高中适合,在小学也同样适合。平时我们遇到问题时,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以经验丰富见长的老师,三言两语就解决了纠纷,但学生从中获得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我们漠不关心,我们关心的是问题解决了,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下次还是会发生。但如果教会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就能一劳永逸。做事如此,学习也是如此。我们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又一遍的规律与定理,但学生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习题中做错,但如果这些规律与定理是他们自己的发现的,能明白“从何而来”,也就知晓“到何而去”了。如果有错也是极其正常的,他们会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但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小看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越俎代庖,结果自己受累,学生更累。
思考三:让树决定自己长成的模样
如果观察一下班主任任教的学科与班级成绩,不难发现,一般班主任任教的那门学科是那个班成绩最优秀的学科,还有就是较为强势的老师任教的学科也是如此。这就是“不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中提到的一种现象,这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是较为普遍的。作者的这样一句话让我深思“我们太看重把一个孩子塑造成什么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他们实际上可能会成为什么”。确实,我们的教育中诸如“要求”“标准”之类的东西太多,而“弹性”“自由”这样的成分太少。我们对军队中的“整齐划一”欣赏不已,但如果校园中也到处是这样的“整齐划一”,那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
最后,我想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下,自己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以上几点,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自我成长呢?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我将进一步细读这本书,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为自己的教学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