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作为班主任,要处理的工作千头万绪,琐碎而又繁琐;肩负“促进孩子精神生长”的这个任务却重大而又微妙。本文拟从问题学生个案研究的应对中,对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做具体阐述。
哄着他?不迁就他?
初一时班级中有个男生,经常上课讲话,影响班级纪律,爱打架,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学习成绩极其糟糕。叫来家长,父亲说小学里他一个星期有四天要被老师请到学校,父母对他也无计可施。三番五次教育无果后,我采用了暴风骤雨般的训斥教育,第二天,他就赖在家里不肯来上学了。到了他家里,跟他耐心地做工作,“哄着他”效果倒还不错。那么这样的孩子应该哄着,还是不迁就?
针对这样的孩子,我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晓之以理
讲清楚规则,上课的时候必须遵守规则,为了提醒他,写在纸上贴在他桌子角;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贴星本,如果他能够在我的课堂上做到这一点,我就给他贴一个五角星。讲清楚如果一周内贴满几颗星,一个星期内不打架,就有什么相应的奖励。
导之以行
我因势利导,根据他的特长在班级里为他量身定制一个比赛,让他在比赛中获胜,获得自己“生长的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教育都不能使孩子没了自信。当然,教育的时候,孩子一旦察觉到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意图,就会事倍功半,所以班主任老师一定不能让他知道这比赛是专门为他准备的。同时,每天放学后抽个一两分钟聊聊天,每节课下课让他来老师办公室帮帮忙,也对学习上有所要求。这样的做法,是给这样的学生一个清晰的信息:我可以对你放松要求,而且我一直在要求你每次进步一点点。不和别人比,但是要和你自己比。
动之以情
我告诉他:也许上帝给他关了门,一定也给他开了一扇窗,我一直坚信老天是给每个人一条出路的。我告诉他:我曾经教过一些考试只能得个位数的学生,他们在摆弄电器、摄影、围棋、做菜等方面都有过人之处,甚至我发现他们因为无需再“有用”的学习和考试上花时间,反而在“无用”的某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时间,找到了更多的生活的乐趣。他的眼睛亮了,他因为被理解被接受而感动。
持之以恒
这个孩子有明显好转,经常有反复。但仍是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在后来的过程中,还适当的机会进行了家访。和家长说说对这个孩子的观察,说说这个孩子的优点与问题,听听家长对这个孩子的看法。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有反复。但我的原则是:既要和他做朋友哄着他,又要讲清原则不迁就他。
综上所述,针对一些问题孩子,班主任老师基于孩子的不同情况,不需要对所有孩子用一样的尺度标准来衡量他们,特殊孩子可以特殊对待,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班主任老师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之,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把握好“哄着”和“不迁就”之间的这个度。
冷处理?热对应?
到了初二,孩子的课堂纪律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课后经常和其他孩子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发生冲突,大多为一些“动手动嘴不动脑”的桥段,比如因为取侮辱性外号等等。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学期中发生了好几次,那么我应该如何处理呢?
针对这种情况,小孩子的打斗多是意气用事,这时就应该三分钟停战,然后“五分钟自陈己过”,让交战双方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事情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解决。但是,此种事端出于突然,可谓防不胜防,看似小事,却有可能包藏着巨大的祸端。此时老师如果一味坚持做“冷处理”,“作壁上观”,让学生“自伤自愈”,就不但不是一种教育技巧,甚至还是一种教育渎职。“冷处理”方法可行,但效用有限,无关大碍的话亦可偶尔为之,但我们更应该看到问题的延续性,因为任何小冲突都会成为今后更大冲突的引子,因为这种情况下,不应该一味削足适履,刻舟求剑,而应该触动出击,化“危”为机。
“战乱”初期,老师一定要把握“第一时间”: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暂时运用以静制动、以冷制热的冷处理方式,暂且让孩子自己恢复、自我疗伤也不妨。但一定要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第一时间制止双方,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也就是先控制住局势,然后再有理有序地处理。否则,以青春期的盲目和蛮力,说不定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大祸,那时候,什么处理技巧和教育艺术在生命安全面前都无异于一张白纸。利用他人、群体或者网络给事件降温,也是一个绝好方式。这样,通过“他救”和“自我教育”的方式,很多时候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即使不能把问题全部解决,但至少为教师进一步的“热对应”铲除了些许荆棘,扫平了不少障碍。
综上所述,“冷处理”是一种教育技巧,“热对应”是一种施救艺术。在具体操作中,要掌握好“冷处理”的力度,即不可太重又不可太轻,更要把握“热对应”的时差。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几乎是一个基本教育共识。爱学生、想要帮助学生,是为人师长的本分,但哪怕是以助人为根本目标的心理咨询师也会在从业之初被教导“要节制”,因为没有审时度势、没有客观自评、没有规范节制地助人可能会把人推到更远,甚至是害人。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你永远不要有企图改变别人的念头!你能够做的就是像太阳一样,只管发出你的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觉得很温暖,有的人会觉得很刺眼,甚至有的人会选择躲避。李镇西老师说:与学生相处,有一个原则则应该遵守,那就是永远不以学生为敌。综上所述,我想说,“与学生相处,找到与不同种子相处的心灵距离,把握“有所为”与“而不为”之间的分寸,不越界,不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