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 迟文艳
那是一个阴沉沉的下午,数学老师下课后气咻咻地跑到我办公室,“我要给你们班的黄小山气死了。”我很是惊讶,这可是我们班最好说话的老师,耐心又包容人,平常学生就特别爱他。而他口中的黄小山也是个特文静的同学,他们怎么会杠上呢?我赶紧端过一杯茶安抚老师坐下,说:“消消气,怎么回事,我去找他聊聊。”“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个并不太难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启发,就是不回答。我耐着性子问了几遍,同学都不耐烦了,他突然大吼一声‘你就是故意让我出丑!’然后委屈愤怒地默默不出声了,我还没批评他,他倒给我甩脸了。这种学生怎么教啊?”“哼,我暂时先不管了。”“你放心,先工作,相信我,我来处理。”突然我想起几天前一次语文的美文推荐的情景。那天刚好是他上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准备的美文,我之前了解过,他做了充分的准备,走向讲台时,还略带微笑,但当他准备要读时,和同学们有眼神接触后,瞬间就不自在了,只见他低垂着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我帮他把书角展平,又见他两只脚一前一后不停做着摆动的动作,即使我鼓励他,也始终没能吐出一个字来,下面的同学虽然在我扫视时都闭上了嘴,静待两分钟,没能成功推荐美文。看来他是将两次的经历一次爆发了。我暗叹自己大意,没能及时开导。我先分析了一下他胆怯却爆炸的原因:
家庭因素:他打小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基本不要父母费心,人也聪明,学啥会啥,家长期望很高,但随着家长攀比心起,别人家孩子学啥,他也得会啥,慢慢他的表现令家长不满,家长从热心期盼逆转为冷嘲热讽,孩子也从先前的活泼开朗,越来越忧郁,但表现出来的模样是文静害羞。
自身因素:自小的优秀,可能也让孩子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加上家长也没能及时给予关心和引导,令孩子心思越来越深沉,不愿与人沟通,更是害怕失败,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平常没有突破口,一旦碰触,就像引燃炸药包,道出心中的困惑。
老师因素:虽然老师课堂没有批评指责,但是回答不出问题,同学们的嘲笑没有加以遏制,让敏感的孩子激发心底的怒火。不太难的问题,对老师而言没问题,对一个学生而言,可能是大难题了。
解决支招:
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固然有其客观标准,但也与观察者看人的角度有一定关系。用灰暗心理看人,从人的短处着眼,所看到的缺点自然多于优点,短处多于长处;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所看到的优点一定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扬长避短。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给“虎”一座山,给“鲨”一片洋,让其长处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不能把无伤大雅的毛病看重,无关痛痒的问题看大,无足轻重的缺点看死,更不能削足适履。
我决定好好和他沟通一下,于是我把他带到操场,在漫步中开始我们的聊天。
我首先和他讲了一个故事,借此消除他对老师、家长的疑虑: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因为有希望,才会给机会,甚至会指责。
苏轼词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课堂,面对老师,即使觉得委屈,也要尊重老师,更要有淡定的情怀。
乔希·维茨金《学习之道》里说的两种思维模式,分别叫做“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持有“整体理论”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很聪明、很有天赋,并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必须归功于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种固定的、无法再改变的“整体”。而采取“渐进理论”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目前的成绩有赖于不懈的努力,并认为循序渐进地努力可以让自己做得更好。我们不能因为人为的“标签”就放弃努力,恰恰相反,在遇到挑战时,更应也运用“渐进理论”,直面迎接挑战,将未来的成功与当下努力联系在一起,不被标签所绑架。
除了明白自己的问题,更要有对策。不要为自己树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心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怨自艾、自责自苦的泥潭!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小目标,每天主动找同学讲话,哪怕只有一句;每天问老师问题,哪怕非常简单;每天给人一个微笑,哪怕是自己的同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勇气。从那以后,要的是坚持。教师对每一个孩子都应有爱,关注他们的优点,见证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