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点都没有get到它的点,感觉东拉西扯,不明白为什么一本育儿经要扯出人类的进化史,直到读完了,我才明白,原来,他想通过进化史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育儿。
言归正传,这本书,作者从多重体系的结合下谈起,带领我们进一步了解儿童的生活。
“边看边学”告诉我们身教胜于言传。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做。
“边听边学”告诉我们给孩子读书是有好处的。与家庭条件稍差的父母相
比,中产阶级父母和孩子的交谈更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的孩子也会更愿意交谈,从而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边玩边学”嬉戏打闹的玩耍可以帮助孩子和他人互动,探索性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事物是如何工作的,而假装玩耍可以帮助孩子思考可能性并理解别人的想法。
“边练边学”青春期的孩子游走在冲动与控制之间,需要获得社会性奖励与同龄人的尊敬之间。通过学习与亲身操作,在错误中修正自我,在制定计划中实施落地,不断用经验塑造大脑。从而更顺利地走向心智的成熟与成人阶段。
总之,儿童通过“看,听,玩,练”四步曲,完善出健康的心智构建。
在这一过程中,混乱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身为家长,我们要允许孩子混乱。我们的天职并不是塑造孩子的人生,而是爱孩子,理解、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可以无所顾忌的提出想法,与此同时,引导孩子从无序的探索转向有序,那些试图有意识地将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的样子都是徒劳的,也会产生很强的自我挫败感,教育是一门艺术,没有任何捷径。
做老师跟做父母是一样的。我们的工作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相反,我们老师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学生都可以蓬勃发展。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不能靠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学生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儿童“六大解放”,我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处。即: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甩掉无形的手套,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让孩子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使大家有空思考、学习、干事和娱乐。和这本书一样,“六大解放”也告诉我们要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鼓励他们创新。
如果说《园丁与木匠》这本书是我们育儿乃至教育教学的航标灯,那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具体入手呢?我也仔细的思考了一下,就是我们更新教育观念。要引导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让他们主动寻求和发现新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得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