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1861——1947),主要以数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闻名于世。曾与罗素合作,完成了三卷本的巨著《数学原理》,在教育方面不曾写过系统性的专著,这本《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一部“教育演讲录”:书里的各章几乎都是他在各种场合所做的涉及教育问题的演讲,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含金量。我主要就本书的前三章阐述一下我的阅读感受。
一、了解教育的目的的深刻含义
本书集中体现了怀特海先生在教育哲理上的系列思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他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走上自我发展之路。”为了实现这样的核心价值,他主张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反对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他揭示了人的心智发展的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他强调了古典文化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性……时至今日,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与指导价值。这让我想到了2月23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注重差异化教学,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帮扶。这其实是降低这些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材施教,激发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作业管理”,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作业。就是说机械性的抄写作业少一点,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
二、进行行之有效的自由规训
怀特海认为智力发展有三阶段:开始领悟阶段,就是知识不受系统程序支配的浪漫阶段;揭示和分析事实,就是系统阐述知识的精确阶段;补充了分类概念和有关的技能后重又回归浪漫的综合运用阶段。
浪漫阶段主要属于儿童时期,精确阶段主要属于青少年时期,综合运用阶段主要属于成年时期,三个阶段正体现了“教育的节奏”,这是长时期的教育节奏。请注意以上表述中的“主要”这个词,它意味着三个时期都有三个阶段的交融呈现,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不仅如此,无论哪门科目的学习,甚至一节具体的课的学习,都有三个阶段的交融呈现,这又是短时间的教育节奏。(书上46页)
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课堂伊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地阅读文本,自由地对话文本、对话作者,反复品读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文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独立思考自己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在这学习的浪漫阶段,教师不急于介入,生硬地规训学生,否者会导致学生思维的阻塞,遏制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的生成,甚至会扼杀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当学生经历了充分的浪漫阶段后,教师就不能再“放任自流”,而要适时介入,进行及时规训,引导学生主动地关注文本的表达、情感以及写作手法等,使大脑接收的信息条理化、系统化。最后让学生运用所习得的方法解决问题,将这些方法和技能真正转化为智慧。
三、培养活跃的智慧
怀特海对智慧的解释是:“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让我想到当前知识
学习的现状却是常常容易忽视具体的、丰富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验。例如,知识内容过于烦琐;知识学习过于呆板,高分低能,题海战术;应试教育,师生不敢越雷池一步,重复劳动;学生接受多,参与少,缺乏真正深入透彻的合作与共享;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热情日渐减弱,等等。怀特海指出“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亦即在于智慧”“人生的每项爱好都可以让人临时学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细节,但常常积极运用你透彻理解的那些原理,才算最终拥有智慧”。统编版五下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撰写研究报告、六上的综合性学习——编写倡议书、六下的综合性学习——编排成长纪念册、写好一份活动策划书,就是以学生个体生命智慧的开启为逻辑起点和终极旨归的,否则,“头脑里装满大量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其后果令人悲叹”。
综上所述,只有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的学生,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好教育的正确节奏,才能让学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接受最适合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原,实现教育真正的目的——激发和引导学生走上自我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