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株会开花的苔
——钱丽美名校长青年骨干人才成长营个人中期总结(刘四青)
发布时间:2021-04-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钱丽美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的这首小诗《苔》,意在告诉大家,即使我们普通如苔,但依然可以做好本职工作像牡丹花一样绽放。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已参加钱丽美校长领衔的的新北区骨干人才成长营已一年有余。轻启时光的扉页,字里行间充满了“忙碌、成长、幸福……”,接下来我将从经历、磨砺、阅历三个方面做简要总结:

  一、思维的转变,度过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

  一是在阅读中转变理念。我们所在的成长营不仅仅局限于学科上的交流,18位成员来自多个学科,因此成长营的发展的着力点在于管理能力的提升。而能力提升的前提是自我思维模式的转变。如何实现自我思维的迭代?在成长营,我们畅游书海,先后收到了钱校长的6本专业书籍:《童年的秘密》更好地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引导儿童;《教育的目的》让我们懂得教育就是要促进人内在的一种成长;《第五项修炼》指向自我超越、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建立共同愿景;《新基础教育论》阐述认识世界、时代、和学校的整体变革,形成好的机制;《U型理论》引领团队和个人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学会连接过去和未来……在钱校的阅读推荐中,在小伙伴的阅读导读中,在日常读书分享中,自我也慢慢尝试积累书中的经典语句,内化管理理念,转变自身的思维模式。

  二是在规划中转变方向。原先我先后参加过多个语文名师工作室,研究的主题也各不相同,有的指向于学科整合,有的指向于语文主题,有的指向言语思维。但是现在所在的成长营,更多指向于教育教学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立自我的发展规划是实现短期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成长营导师及外聘专家姜明红校长的组织与指导之下,我们分享自己在学科发展和教育管理的三年发展规划,双线并行,实现“两条腿”走路。在规划中,从自己的职称、专业称号、教育管理等角度,分析对比自己已有基础和未来方向之间的差距,形成每年度自我提升的措施。这样的教育行走方式,我想必然会更加接触到教育更加多元的空间,也促使自己在教育之路上行走的更加稳健,实现教学与管理中协同发展。

  三是在研究中转变思路。成长营要有研究的主题,同时也是聚焦一个问题能行走得更加深入。在钱校长的引导及薛辉校长指导下,我和朱曦铣主任一起申报了十三五课题《孵化工坊:优秀青年教师个性化发展的研究》。这是一个指向于教师个性化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通过前期的论证和文献研究,这个课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指导意义。因为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青年教师已具备基础和特质,缺乏“异质”发展。在帮助青年教师追求专业个性化发展方面,缺乏对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唤醒、缺乏对教师发展的正向引导和有力支持。我们成长营共有18位营员,就学校分布来看,来自全区17所小学;就年龄层次分布来看,有70后3位,80后15位;就专业发展来看,18位教师均有五级梯队称号,是学校中层或教研组长,是学校各学科、各领域的骨干力量。因此,课题的申报和初步的研究,自己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也在逐步发生着转变。

  二、岗位的锻炼,经受一次自我成长的磨砺

  一是自我工作岗位的适应。在参加成长营的历程中,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调整中:从原先的百丈小学教科到跟岗学习一年,而后至泰山小学。从原先的教师发展到文字材料撰写工作,再到负责学校教学、科研、德育等条线工作。原先是“语文”教学,到是“文稿”撰写,现在是书写学校发展的“文章”,虽都与“文”相关,但工作岗位的对象、内容截然不同。从具体事务的“执行者”,到处室同事的“配合者”,到多个条线的“领头雁”。在自我岗位变化的过程中,恰好与成长营一路同行,有着领衔人的思想上的引导。记得钱校曾经跟我们这样交流:成长过程中要想真正取得长足的进步,从而推动所在学校的发展要做到三个“变”。首先是“变观念”,观念的转变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建构理论系统和系统思维,引领团队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其次是“变思维”,我们应学会系统思考,关注迭代思维,不断更新和超越自我;第三是“变行为”,通过自我成长来带动、推动、引领学校团队发展,帮助学校建立一种主动发展的文化,从而推动学校更好地发展。在这样的导师指导与交流中,一切从零开始再学习,轻装上阵再出发。

  二是成长营角色的体验。非常有幸成为了“钱丽美校长骨干成长营”的一员。在成长营的岗位中,我们遵循着自主申报、岗位轮换、多元体验的锻炼。依稀记得第一次成长营的活动中,需要成立第一批的成长营组织架构小组,在钱校建议下,自己成为成长营的营长B角体验岗。在原先我在学校也曾经领衔过校级的骨干工作室,但是对于主题为教育管理能力专题提升的成长营,还是初出茅庐。就这样,与彩芬营长两人相互合作。对于成长营的整体方案进行修改,对于每次活动活动进行策划、参与主持、宣传报道等。虽然,每次的活动需要花费时间与经历,但是在活动的组织中,自己对于成长营的整体推进、活动系列、组织策划也有了自己能力的提升,开启了教育生涯中的“另一扇门”。在不同的岗位实践中,自己也不断开阔了教育眼界,增强了协调能力,度过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

  三是外出跟岗锻炼的实践。记得阅读成长营共读书目《让生命诗意地栖居》之时,了解到这本书是龙小一群人用了一年半时间写成,凝聚了龙小全体行政及教师的心血。从书中我感受到诗意是一个人的教育故事,诗意是一群人的教育追求,同时可能也会是龙虎塘二实小新的一代人的教育理想。在成长营“预介 遇见 裕鉴”的跟岗系列活动中,有幸近距离走进龙虎二小去了解、观察、学习。印象深刻的是龙二小升旗仪式,学校整合了碎片化时间,将升旗仪式控制在40分钟左右,让升旗仪式成为难得的德育机会。敞亮的电子屏、响亮的鼓号队、帅气的“仪仗兵”,给孩子和跟岗的我们带来了满满的仪式感,升旗仪式上班级开展相应的德育主题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实现德育全员育人,这样的育人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学校聚焦到“诗意课程建设”及“诗意教师”发展,不断摸家底、理清思路,促成学校从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到行为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值得品味学习。

  三、实践的反思,增长一份历久弥新的阅历

  在一年的适应、磨合、融合的过程中,自己也慢慢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游刃有余”。记得叶澜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从年轻的行政骨干,一方面要“脚踏实地”,另一方面也要“仰望星空”,做一个“会从内部打破鸡蛋”实践者。在实践反思中,将成长营的思考实践于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学会以抓住项目推动学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先后参与学校小人书、高认知课堂、五色花和美教师等多个项目论证推进,编制学校高认知课堂评价表及教学建议,面向全区300多位老师开放高认知课堂并做专题讲座。一年中,参与组织学校多项重大活动,在常州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创建中与学校共成长,在三年素质教育综合督导中回顾反思,在教师发展基地校展示中与青年教师探寻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立足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素养,参加市小学语文评优课选拔,完成“省名师空中课堂”教学研讨与课堂录制,积极撰写教育论文并发表。

  一路走来收获成长的过程,感恩于自己有这样的平台能收获教育别样的经历,感动于在成长营导师及小伙伴对于自己的指导与关怀。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这一年的收获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把经历当做磨砺,让磨砺升华为阅历。自己也在不断鼓励鞭策自己:在如苔般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价值、绽放美丽,做一株会开花的苔!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