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一年中期,恰巧也是成长营三年中期时。站在一截时光的中心,回首,眺望,最先浮上心头的还是感恩二字。感恩新北区教育局提供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站上新的跳台,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并肩前行;感恩学校,在茫茫数百人的团队中,推荐了我参与遴选,最终才有了“花落我家”的机会;感恩领衔人以及小伙伴,真诚相待,亦师亦友,每一次的活动,都如同四月吹来的风,清爽、温润又令人陶醉……
当然,我更感恩遇见。我相信,每一次遇见都是一次注定,都是一场庆典,都是一种给予生命丰盈的礼物。因为遇见,让我看见一股美好的力量在整个成长营中传递和流动。
一、初相遇:在“规划”中筑梦
带着几分欣喜和不安,在懵懵懂懂、误打误撞中,我叩响了成长营的大门。欣喜是因为,幸运女神在全区众多的优秀者中,将橄榄枝抛向了我,我自然知道自己不是最优秀的,然而我却是最幸运的。不安,则因为我“苔花如米小”的教研组长一职,竟也能被收录到“名校长骨干成长营”的麾下,受宠若惊的同时,抬眼望见周围大树般林立的“牛”四青和“牛”海燕……有些夺目,有些耀眼,再俯身看看自己,衣衫褴褛,有种“灰姑娘”式的落魄。
然而,无形之中就有种力量在支撑着我,鼓舞着我。是我身后的泰山小学,校领导信任且坚毅的目光;是我每次给女儿读绘本时,她接口过去读的“向上,向上,再向上”…每每想到这些,我的腰背也就挺立起来了。以后每每退缩的时候,我也用“人的成长有四季,我用自己的节奏来成长,向上,向上,再向上”来勉励自己,不求光彩夺目,但务必全力以赴。
规划是擎画蓝图,整体构思,然后等待步步实现的过程。第一次成长营计划活动之后,我按照三年时间节点,依据区对成长营的要求,以及成长营总体规划,设计出自己三年的专业发展和管理发展的规划。接到任务后,我首先分析自己,力求做到“知己”:目前我的专业发展现状怎样?管理能力如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其次,分析总目标,需要做哪些?哪些之前没有做过?需要加强哪方面的学习?做到怎样的程度?最后,以终点思维来倒推每一年的行走路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力求每一步走得稳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让精神站立,让努力在场,在“规划”中筑梦,在“规划”中启程,只因那句向上,向上,再向上。
二、拾阶上:在“学习”中滋养
庄子曰,“虚室生白”。意在说,空空的房子才能照进太阳;内心清净、澄澈明朗就能悟出“道”来,生出智慧。在这之前,我除了仅有的一点教研管理经验之外,毫无其他管理经验。我是顶着一个空白的脑袋过来的,就等待着尽情享受“太阳”的普照了。那么,就用那句经典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来开启接下来的学习之旅吧。
1. 请进来,向书本学
钱校团队的这本《让生命诗意地栖居》,是我管理方面的启蒙之作。通过阅读,我的诸多问题,如“诗意教育,如何在这样快节奏、功利化的时代里求生存、求发展?”“管理,如何不让它落于虚处,形式主义?”“诗意教育,其过程和结果,如何被看见?如何来评价?”都一一得到了最大化的解决。同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好的教育,那就是:既有大爱,大美,大情怀,也有小变革,细落实,微创新。正如头顶的一席月光,在你恣意挥洒,豪情满怀时,你看不到她;而当你身处黑暗,迷茫挫败时,它就会出现。它会点亮你,帮你照亮前方的路……
有了好的管理启蒙,就有了一段好的开始。接下来钱校向我们推荐的6本专业书籍:《童年的秘密》、《教育的目的》、《第五项修炼》、《U型理论》、《新基础教育论》等,每一本都从不同维度直指管理的不同侧面:如何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儿童;如何让教育促进人成长的内生动力;如何自我超越、系统思考、建立共同愿景;如何引领团队和个人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学会连接过去和未来……初读不懂,甚至好几本在现在看来都仍是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但在钱校的阅读推荐中,小伙伴们的导读中,我也在尝试着将书中的经典观点和做法与我们的日常管理联系起来,内化为管理理念,具化为实践经验,转化成为自身的思维模式。
2. 走进去,向大师学
如果说,请进来,向书本学,充盈了我的大脑,那么,走出去,浙江大学的研学之旅则开阔了我的眼界。比如,刘力教授在讲座中强调的基础教育在传承与发展民族精神文化、价值观和国家认同上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祝怀新教授在《变革时代的创新思维与校长领导力》讲座中讲到的教育创新的重要性等,都让我意识到,学校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师者,要主动做一个真诚的自我反思者和自我革命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的创新与突破。
在“学习”中滋养,让“学习”为空白的大脑打上管理的底色,让自己从理论入门,逐步运用到实践,对于我这样的管理初学者来说,是一段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砥砺行:在“场域”中实践
教师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升需要有具身的场域、实际的抓手,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学习、在学习中体悟实践,需要紧贴着地面跑出加速度,进而飞翔起来。
1. 案例剖析:点亮了思维的灯。通过对龙二小音乐教研组的课题方案的诊断,点亮了认知的灯。比如,课题板块撰写的规范性、选题切入口的聚焦性、研究价值的独特性等。其次,点亮了方法的灯。比如,梳理问题进行关键词的提炼,进而分层次表达的能力;倾听对照,捕捉对方观点中的异同点,总结、修正、补充、优化、完善的能力;指出一个问题,同时也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建议)的能力等。这些思维的灯,照亮我不断向专业开阔处前行。
2. 跟岗学习:打开了实践的窗。短短几天的跟岗,有幸参与了龙二小的三月月终行政反思会,有感于他们基于共读的分享、基于数据的反馈。语数外、综合、班队学科责任人结合着当月台账检查、能级考核、教研活动等方面进行细致详实的分析与反馈。一张张图表,一项项数据,让反思更具实证化、可视化。汇报的过程中,不仅有现状的梳理,更有问题的发现和策略的制订。同时,在逐月的的反思中,不断地论证和检验着这些策略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作为后续再反思的又一起点。如此滚动式的反思,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真反思,真实践,什么是真正问题的解决。
纸上得来终绝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0有个热频词,叫做“躬身入局”,其实还有一个词,叫做“挺膺负责”。两个词连起来,是对“行动力”的要求。“星星点灯”是一种积淀,增能与自我完善;“照亮家门”是一种辐射,影响与价值旨归。因而我也一直在把“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星星点灯,照亮家门”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努力将自己的所学、所获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
四、回首望:在“对标”中追寻
李吉林老师用“学,思,行,著”归纳出自己专业成长的四字经,在学习、思考之后,一定要行动、尝试和探索,并不断创造善于言说的机会。一年中,我不断打通自己的学科界限,与多部门进行融通,策划和开展了多项活动。校艺术节、食育活动的策划、校本课程的管理培训、数字化工作的实施与跟进、综合教研组的研修策略的创新、区域信息技术核心组的活动……迭代和优化着我的思维方式,提升和精进着我的工作能力。
同时,通过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2020年度,我顺利被评为省少年科学院院士评聘优秀辅导教师、市中小学生创客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生态环保绿色使者、区培育室优秀学员;辅导多名学生获江苏省少年科学院院士,获江苏省“为高质量发展献一计”一等奖、区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一等奖;个人完成2节省名师空中课堂的录制、开设了2个市级讲座、《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课型的再思考》发表于省级刊物《实验教学与仪器》、区微型课题评比一等奖、主持区级课题《基于开源硬件的创客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大地之上,每一株草木都是按自己的方式尽情生长,木本的纵向穿越,草本的横向绵延,藤本的顺势而上。每一种都个性鲜明……”在成长营剩下的一年半中,我将继续将所学致用,所用致学,做一株攀延的草木,用自己的生长节奏,不断地向上、向上、再向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