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芳名教师成长读书笔记
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高玉晶
【导语】21天的寒假,利用仅有的时间,静心阅读,思考理论带给我们的触动。特别喜欢书中开页的一句话:将任何一个地方变为特别的地方,粗话及便是我们深入其中的亲身体验。这样的地方是整个环境中有着我们的情感印记的一部分......我们还年这些牵绊情感的地方。
作者用抒情式的表达方式,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非常实在的道理。非常喜欢这种表述风格,带着这份喜欢,也开启了自己的自主阅读之旅。
一、我的学习与收获
因为时间关系,自己还没有深入地将整本书读完。仅仅完成了前四章的阅读活动。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收获一:环境的重要作用
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任老师,这是我们日常工作中认同的一个观念。通过阅读这本书之后,自己开始反思:我们如何发挥环境第三位教师的作用呢?
在开始想怎么做之前,作者带着我们反思了:儿童需要怎样的环境?例如他表达的一个观点,自己印象深刻:
阅读过程中,自己对于印象深刻的观点进行的摘录。
有些空间,之所以特别,通常是因为我们个人的记忆。因此,在环境的创设方面,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创设能够促进幼儿成长的环境,要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着这样的方向引领之后,在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
方法一:尊重儿童—给儿童机会,让他们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
怎样才能够成为真正尊重儿童呢?我们可以尝试:一方面让儿童有更多选择,获得有意义的经验,进行互相尊重活动、沟通及合作的环境;二是要视儿童为重要的、有能力的共享者。
其中关于贡献者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孩子的声音要能够被听到;他们的想法要能够被重视;他们的工作能够被尊重并被自豪、完整、精心地加以展示。
这也就让我想到了: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说“要尊重孩子”,那么尊重孩子的指标到底有哪些呢?作者提出的三个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后期实践:后期也推动自己,在实践中努力去发现更多案例。比如尊重孩子方面,如何说、如何做才是真正地尊重儿童,我跟幼儿之间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我想在实践中,自己做好积累,相信会有新的收获。
方法二:珍视儿童的空间
珍视儿童的空间,就是意味着要通过环境来保护儿童的本真特质。这份本真体现在:快乐、追根究底、好奇、嬉闹、天真和愉悦。在这样的空间里,儿童可以唱歌、跳舞、建构、分享故事......
方法三:推崇空间的灵气
充满灵气的幼儿园教室的本质是什么呢?它尊重和鼓励儿童想要发现周围世界的内在动力。这样做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促进感官探索而设计的有趣物品;二是指引着幼儿区探究、操作及与他人合作。
方法四:创造承载平衡与美的岛屿
美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宁和愉悦。儿童不仅需要美,也值得拥有美。因此,幼儿园教室应该有自然的光线、新鲜的空气、生机盎然的绿植和鲜花。他们应该得到自然物品,以探索和研究大自然的美好馈赠。
整体感受:阅读完第一章节之后,自己的整体感受是:心态上非常的平和,认同作者所表述的每一个观念;同时又充满激情,想要在新学期开学中,借助实践场,自己再去试一试。其次,对于作者所提到的很多观点,让自己的视角打开了新的认识。比如,教室是有灵气的;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作用等等。这些观点,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开启的全新的视角。
收获二:如何拥有儿童视角
1.儿童拥有独特的视角:这种独特视角是由她的身高决定的;
2.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相信世界以他们的感知为中心,每个人都和他们有同伴的感觉。
3.儿童不会进行意义推断:这让我们想到了,以往做环境时,班级教室里悬挂的区域牌。我们教师期待幼儿能够理解这些牌子的真正含义,但是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并不会进行意义推断,就算没有这些悬挂物,他们也能够知道每个区域的具体游戏内容与名称。——环境创设时,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
那么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文章中给出了具体的答案;顺着作者的答案,自己也反思到:由于两者之间视角的不同,我们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主要特别注意的因素,值得考虑:
表1 成人视角与儿童世界的差异性比较
不同视角 | 看到的内容 | 视角的差异性 | 环境布置时的启发 |
成人视角 | 看到置物架上面的学习材料、顶部的物品和教室的大部分区域 | 视角更高 | 1.以儿童普遍身高来考虑物品的摆放位置与高度; 2.以儿童视角(儿童喜好等)来布置环境; |
儿童视角 | 只能看到置物架上的学习材料和置物架顶部的少数物品 | 由他们自己的身高决定 |
我的感受:在读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触动和启发还是非常大的。原因有三:
一是打破了以往的“我以为”的思维习惯,逼着自己从“儿童视角”来思考和看待问题;
二是追本求源的习惯和意识的养成。比如,当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对于观点的理解并不困难,但是为什么要以儿童视角?以儿童视角创设的环境,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呢?后期我可以如何做?一系列的问题都推着自己,要把这个观点搞明白;
三是反思意识。在看到这个观点之后,自己反思到:如何才能够创设“儿童视角”的班级环境呢?作者从教室入口环境创设距离,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我个人反思的是,既然是儿童视角的环境,由于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儿童视角的环境也应该具有个性化特征。比如对于喜欢阅读的孩子,我们可以在阅读区投放她特别喜欢的书籍,供幼儿阅读;再比如某个有情绪反应的幼儿特别喜欢搭积木,那么我们在积木区就需要设置能够满足他个人需求的环境。这些都是个性化环境创设的重要体现。我想,这也是“儿童视角”的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体现。
收获三:班级教室环境创设的原则
原则一:设施设备的布局
教室的空间可以分为上、下、左、右。在8个空间布局中,要实现平衡。为此,在进行区域创设的时候,需要从区域特性、区域材料的数量、种类、材质等方面,充分考虑,将区域放到合适的空间布局中去,以便达到教室空间的平衡。
原则二:空间平衡
通过这个方面的阅读,自己明白了:其实在区域与区域之间达到平衡之后,对于教室里的材料、家具等也需要考虑平衡的原则。以达到整体效果。
原则三:色彩
色彩可以改变人的情绪、经历水平和关注焦点;
色彩—富有个性特征、情感与灵气;
幼儿对色彩的反应表示着他的情绪情感;
我的启发: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借助色彩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认识儿童。我想这项工作可以放到幼儿行为观察中一起进行。相信会有别样的收获。
二、下学期规划
尽管本书的七个章节中,自己仅仅读到了第五章,但是通过前几章的阅读,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时间内,自己将尝试:
尝试一:继续静心阅读,完成本书的阅读活动
继续进行自主阅读活动,读完这本书。同时,将本书的系列的另外两本,也能够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好好地完成;
同时,我会将自己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班组成员进行分享,让他们也能够学习到更多有意义的内容(寒假期间,已经分享到了第三章的内容);
尝试二:新学期环境布置的调整
新的学期,在环境布置方面,我将跟我的伙伴一起从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家具、色彩、幼儿作品展示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尝试。想办法用书中的理论作用到实践中来,提升班级环境创设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将根据上学期的实际情况,对本学期的环境创设做如下调整:
1.空间布局:阅读区、益智区和科探区的材料、柜子都比较多,导致教师右上空间严重不平衡,所以本学期在创设空间布局时,我们将根据具体情况,对阅读区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达到教室整体空间平衡状态。
2.教室入口布置。上学期班级教室入口的位置并不是特别理想,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打算将教室门口的材料柜、环境等进行一个改变与调整,连同教室外面的家园联系栏,一起进行整体性的环境创设,吸引幼儿进入教室的积极性。
3.教室环境色彩搭配。上学期,在美工区的环境创设上面,美的感受严重不足。经过学习发现,其实是我们在进行色彩搭配的时候,有着很大的问题,比如色彩太过于鲜艳,而且杂乱。因此,本学期在进行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将改变这一不足,争取让美工区有更多美的感受与体现。
【结语】
一次阅读活动并不代表所有,关键还是要我们行动中,借助实践不断地优化自己的行为。寒假的这次读书活动,也仅仅是开启下学期工作的重要推动。未来的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