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2020年三名工程>>名教师成长营>>陈华芳>>资源建设>>文章内容
王向行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1-12-2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华芳

《幼儿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后感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华山幼儿园  王向行

第一章:《空间的力量》

初阅该书,对于其中的情怀有感,在教室门口放置一张舒适的长凳,它舒服而自然地让亲子间、师生间有了更多地温情时刻。更促使我走近下面的章节。对于第一章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

  1. 空间的作用是什么?

  2. 教室环境创设的意义是什么?

  3. 教室环境作为班级的“第三位教师”的作用又是什么?

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对于该章节的认知将有更多的思考。教室环境能促进幼儿的成长,激发幼儿最大的潜能。教室需要:阳光、空气、植物与水,有了它们教室里充满了生机,自然的物品与教室环境融为一体。教室环境,需要尊重幼儿的需要,重视幼儿对于空间的喜爱度,以该标准为班级环境的创设作为思考之源。

第二章:《儿童的视角》

儿童的视角是什么?它与成人的视角又有什么不同呢?在第二章的开端,笔者给予了我们答案,儿童视角主要由:身高、自我意识(自我中心)、视野、有限推论决定的。成人能蹲下身来尝试解读儿童视角时,你离儿童的内心将更近一步。

如何吸引儿童走近教室呢?对于教室入口的关注对于吸引儿童的目光尤为重要。你的教室入口有哪些吸引儿童的场景吗?在教室门的另一侧有没有充满趣味的东西呢?儿童一进门能看到哪些有趣的东西呢?当三个问题扑面而来时,作为成人的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为此,书中提供了一个解决途径:奇趣桌。

奇趣桌:

1.有目的地收集、排列、展示材料。

2.那些可以令儿童愉悦并激发好奇心的材料。(选择真实的材料)

3.投放感官探索材料。(可以进行动手操作的材料)

4.投放新颖别致的材料。(儿童从未见过的材料)

5.投放自然材料。

同样,教室门它是帮助儿童从外面的世界过渡到教室里来的媒介。对于教室里其他材料的选择又有哪些策略呢?橱柜的架子必须与儿童的平视高度保持一致;用置物架来间隔桌子;创设舒适的空间;增加幼儿活动的空间;巧妙利用地面。在第二章笔者重点提到了脚下的地面。

关于地毯:

  1. 铺设地毯的目的。

界定区域、定位家具、营造舒适感。

  1. 铺设地毯的原则。

长方形地毯:角落、桌子下面、置物架或者橱柜前面。

圆形地毯:圆形桌子下面

关于儿童视角,本章打开了我们对于教室环境创设的新思路:桌椅、橱柜的空间利用将更大化地还空间于儿童。

第三章:《设施设备的布局》

“黄金分割”即中庸之道,在建筑、美学、自然界中平衡无处不在。在第三章中,设施设备的布局,主要提出了三个问题:何为教室平衡?平衡教室之类型?平衡教室之策略?平衡设施设备的布局与使用是我们教室环境创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和谐、流动、平衡是积极向上教室氛围的基本要素,为此可以关注以下几点:尽可能在教室的4个象限中布置同样多的家具;考虑每一个象限中儿童使用家具的情况,做到均衡分布;不要把两个受欢迎的区域安排在同一象限中(安排在对应象限中);不创设短时间使用的区域。对于教室平衡类型书中也做了详细的说明:

  1. 对称平衡。

  2. 非对称平衡、

  3. 放射平衡。(三角法则)

教室的环境是活跃、流动而忙碌的,对于教室平衡类型与教室平衡策略的实例表达,为新学期的环境创设铺设了更多的灵感。

第四章:《教室环境创设:借他山之石》

初读本章内容,他山之石源于《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借助环境与他人那里获取的信息来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对于教室环境的创设都要立足于教育视角

在本章内容的阅读中,教育视角隐含于家具设计、墙纸选择、色彩搭配、物品摆放与自然元素的渗透。对于教室环境从外显到内隐的教育视角值得我细细咀嚼。

作者从教室环境延伸到公司环境,虽然,面向的年龄段不同,但是,对于环境的感知是一样的。在新学期的环境创设中可以进行逐步地渗透。



新知

所思

家具设计

  1. 自由流动的线条更符合人的思维。

  2. 在幼儿园的家具中必须融入曲线元素。

  3. 形状:圆形桌子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幸福感与专注力。小一些的桌子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小班幼儿,我们用圆形的桌子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可是,圆形桌子的大小对于幼儿吃饭、游戏又增加了难度。

墙纸选择

  1. 水平线:宁静。(宽敞而开放)

  2. 垂直线:延伸。(力量与稳定)

  3. 斜线:动感。(成长)

对于家居摆放呈现的线条感是我们从未关注的细节,一样的柜子,在不同的桌椅摆放下,呈现的线条是不一样的。

色彩搭配

  1. 冷暖色的搭配

  2. 教室的素净。

教室里摈弃了许多色彩,更多以原木色进行打造,在书中找到了素净颜色对于幼儿安静游戏之源。

物品摆放

  1. 合理划分货架。

  2. 二次陈列。

物品摆放的艺术,应该延伸到每一个区域的柜面中去。

自然元素渗透

1.自然缺失症。(儿童与自然的疏离)

在教室里摆放植物,点缀于每一个区域;在区域中融入自然元素。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自然元素的融合入,录制自然声音可以在阅读区做进一步尝试。


第五章:《考虑儿童的需求》

本章作者重点讲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儿童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有独特的研究价值。首先,生理需要,与身体需求相关,最基本的需要;接着,安全需要,与情感需求相关,教室里有幼儿独处的空间,让孩子获得稳定与安全感;接着,归属感与爱的需求,儿童需要爱与关注;最后,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幼儿的自主选择权,对于自我实现十分重要。鼓励幼儿自主制定计划,还空间于幼儿。从区域的命名、制定规则、收集材料、作品展示,多种渠道与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自主计划与实施。为此,这让我联想到课程游戏化的六个支架,支架五中,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幼儿,充分挖掘周边资源,自然、生活、社会资源等等。

对于需求的诠释下,幼儿的权利显得十分重要,自由活动的权利;自主与自力的权利;多感官学习的权利;独处与社交的权利;与同伴家人社区联系的权利。在小班初入园时,我们会在教室里张贴全家福,让孩子们减少焦虑情绪,与自己的家人建立联系。

布告栏的使用与家园橱窗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布告栏是以幼儿平视的位置进行张贴与互动的空间,可以是游戏、与家长交流的场所,为此,在布告栏的创设中要与家园橱窗进行一定的区分。

《真实性日常物品融入教室环境

日常物品,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陈设。将日常物品融入教室之中,让教室添加了感官体验的机会,如:凹槽、凸起、坑、棱等质感。皮亚杰,提出:儿童运用真实物品建构心理模型时,效果最好。比如在小班的娃娃家中,高结构的塑料玩具与真实食物的体验感是完全不同的。融合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器皿,孩子的实践性更强,对于食物的探知欲也进一步提升。

对于本章中开放性材料的提及,对于区域材料的提供与丰富提出了新的思路,它是可以移动、拆卸、组合、排列与重构的,为此,我联想到了建构区的单元积木的搭建。在大班的建构中,单元积木与自然材料的组合,使游戏活动更加具有主题性与可变性。

同时,重点强调了“容器”的作用:储存学习用品和吸引儿童取用物品,即区域中物品的艺术呈现“4C原则”。首先,引起儿童注意的容器。容器的盛放不再是单一的塑料筐,在美工区里尝试改变,呈现艺术美。接着,方便好用的容器。容器的作用还是在盛放物品上,它的实用性十分重要。然后,与活动有关的容器,与材料投放的物品有关的容器即与区域的素材产生联系。最后,儿童制作的容器。这是我还没有进行尝试的容器,幼儿自制容器的过程也是在探索材料与容器的互动。

对于厨房用具:烹饪用具、烤箱器皿和餐桌用品,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哪些可以运用于区域的食育活动中呢?如何把食育区活动,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结合《创造性课程》生活区,寻找答案。

第七章:《自己动手创设教室环境》

本章,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生活中的旧物进行创意改变,换发了新的“生机”。

结合,最后一段话,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超越平凡的潜能与力量,通过本书,我努力将一间平凡的教室打造成孩子们生活、成长与学习的非凡空间。

                                                                                               20210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       址:常州市新北区汉江东路67号     苏公安网安备 3204110200006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新北区教育管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