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自然资源,让幼儿教育“活”起来
新北区安家中心幼儿园 包如洁
课程起因:简单说一下开展这个课程的起因,在孩子们升入大班后,我们按照惯例,中午让孩子们自主散步。大家也注意到了,这个惯例是加了引号的,为什么呢,我继续往下说。中午我跟孩子们宣布了自主散步的信息后,孩子们哇的一声欢呼起来!午饭时,孩子们比平时吃得快多了,吃完后,他们三五结伴,一下子涌出了教室。通过几天的连续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在自主散步时间里有的在操场上乱跑、有的独自留在教室、有的甚至因为乱跑而受伤。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些情况呢?
和他们聊天,分析原因:
1、孩子们没有自主散步的经验,不知道做些什么。
2、孩子们一下子得到自由,很迷茫,没有目的,所以随意跑动的孩子较多。
3、我们没有给孩子们提供支架。
通过讨论,发现了问题后,我们还是把问题还给孩子,通过小组讨论,他们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和约定:
1、不能跑,要慢慢走!
2、要有小组长!
3、跟好小组长,不要乱走,小组长管好组员!
4、不要推别人!
5、一个跟好一个走!
6、走轮胎时要排队!
7、不能躺在地上!
8、不能独自一人在教室!
看似完美的预定,在施行了一段时间后,问题再现:原本有序排队散步的情况又回到了原先的散乱、无目的。于是,我们进行了二次探秘:为什么散步又变成乱跑?你喜欢现在这样散步吗?这个问题一下子戳中了孩子的点,他们异口同声回答:不喜欢、太没劲了,每次都只能排着队、跟着走,我不想跟着去后场地,我想去中间的场地……从孩子的话语中,我得到了一些信息:大班孩子的自主性更强,他们不再满足于统一、安排好的散步,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想做的事。有孩子提出:我们可以像预约区域分享那样来预约散步内容吗?这一想法得到了其他孩子的认可。于是,我们提供了预约板,孩子们自行设置了散步内容、选择同伴,在隔天就对散步进行预约,由此形成了我们班独特的散步计划。就这样,我们班的散步有了很大的改变:孩子们有的在小树林探秘地上的洞洞、有的去小菜园照顾植物、有的去墙角捉虫子、有的捡树枝和造型独特的小石头、有的留在教室帮忙整理、有的在区域中进行阅读……看着孩子们丰富的散步内容,我想:散步的初衷就是帮助孩子们进行饭后消化,那现在在安全的前提下,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散步,我们何必拘泥于传统的散步形式呢,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他们的安全,然后观察、引发他们与这些资源进行互动。
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更喜欢到户外散步,跟愿意与户外的自然资源产生互动,那下面我就通过三个小故事来说一说我们班借由散步这个契机而产生的与自然资源的互动故事。
故事一:邂逅秋天的虫子
我们班的小羽最喜欢捉虫子,每周的散步时间,他有两三天都会去预约寻找虫子。今天,他带上虫子观察皿又去捉虫子啦!一会,他就举着培养皿大叫:老师,这是什么虫子呀?它还有叫声呢?他的兴奋大叫一下子就吸引了好多孩子,大家都围着他,七嘴八舌地说着。小羽把虫子带回教室,放到科探区,总有小伙伴围在一边探秘,虫子的叫声是他们最大的兴趣。同时,阅读区中《秋天到,鸣虫在歌唱》这本绘本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把绘本拿到科探区,试图从书中找到这只虫子与绘本的联系,还别说,他们成功了!从绘本中,他们了解了虫子的名称、习性和外貌,捕捉到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我们对这本绘本进行了集体阅读,孩子们的兴趣更高了,有的孩子甚至把这本书加入了他们的图书漂流中,把绘本带回家进行二次阅读,孩子们在家自主阅读的时候,家长还带着他做了阅读笔记,记录下了他最感兴趣的地方。他们不再满足于这只现有的虫子,他们想知道更多会叫、会唱歌的虫子。同时,他们的资源也从园内拓展到园外。散步时,他们在校园各个角落找虫。回家后,他们和爸爸妈妈打上手电,在草丛中寻找着、聆听着。随着互动的深入开展,他们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白天虫子们的歌声很小,晚上却能听的很清晰?为什么有的虫子会唱歌,有的却不会呢?我带来的虫子怎么过了一夜就死掉了……接收到孩子们的问题,我们把球反抛给孩子,让孩子们在区域游戏中继续探索,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他们借助绘本去寻找答案,他们向家长、网络和小学科学老师求助。我们班的寻虫之旅走向了高潮。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人叹谓,也让我自豪。回顾整个过程,我感到了自然的力量,他推动着孩子不断向前、不断深入!
故事二:探索冰的秘密
一场大雪降临,大自然又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惊喜!孩子们在散步时间在雪地里堆雪人、撒雪花……晗晗在油桶上发现了一层厚厚的冰,拉着小伙伴围着冰块摸一摸、看一看……看来,我们又有新故事在发生啦!
晗晗和几个小伙伴把冰从油桶上捧下来,嘴里说着:
好冷啊,冰摸起来硬硬的。
我从这边能看到你呢,是透明的。 冰的特质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无需多言,他们都知道。所以,我借由提问:冰是怎么来的?让这个故事得以延续,有空间去发展。
“是水变成的、天很冷的时候,水就能变成冰、把水放到冰箱里就能变成冰,像棒冰一样。孩子们的经验是零散的,通过讨论来帮助他们整合,由此整理出冰是水变成的,在零度以下就会变成冰(冰箱与户外的温度都能让水变成冰)
到底是不是,于是引发了第二个活动:做冰罗。找个容器加入水,加些喜欢的小玩意,放到户外、放到冰箱,等等吧!经过一夜的等待,孩子们收获了一枚枚美丽的冰罗。
淼淼拿着冰罗问道:那冰还能变成水吗?他的疑问让我们迎来了活动三:化冰实验。孩子们进行了前期调查和讨论,一致认为冰还是能变回水的,并产生了几个不同的想法:1、把冰敲碎,越碎冰变水越快。2、加入热水,让冰融化。3、用吸管吹,让冰融化。4、用吹风机给冰块加热,让冰块融化。说干就干,幼儿自有分组,各自实验。
从水变成冰,又从冰变成水,看似简单的科学原理和操作,让孩子收获的是探索时的专注,提出疑问时的好奇,分组讨论时的自主,实验成功时的自豪。那我们呢?我们收获的是观察时的敏锐,引导时的点到为止,站位退后时的恰到好处。
故事三 :自然材料变化大
称不上故事,就是和大家分享下我们班孩子在散步时把一些没用的自然材料带回教室,变废为宝的一些图片。主要看一下,树枝在我们班的改变。
通过散步这个契机,让我们发现了自然的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亲自然课程的魅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一、融合课程一一让自然与成长无界
1、结合园所现状,凸显年龄特点
大班有了一定的协作能力,则更强调分组合作去完成一些任务。自然物的介入,让孩子的自主
性更强。
2、巧用家长资源,增加互动形式
家长资源是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重要资源,老师不是无所不知的,因此我们尝试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利用网络、家长助教、电话等形式,让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孩子、家伙与自然材料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
3、衔接主题教学,丰富活动内容
幼儿园的教育是统一的、整体的教育。自然资源作为一份教育资源,也可与其他资源结合起来。自然资源可以生成主题教学、游戏。生成就意味着要求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时刻关注幼儿、研究幼儿,关注幼儿周围环境的变化,关注幼儿萌发的新兴趣以及引发幼儿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新发现,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与发展需要,因地、因人制宜,生成新的自然活动或主题。例如,在《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与虫子邂逅”的生成小主题;在《冬天》主题中生成了《有趣的冰》的小主题等等。
二、回归生活——让成长与生活相融
1、白然资源与环保教育
我们尝试利用自然资源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鼓励幼儿利用瓶子、泡沫箱、蛋壳、鞋子等发旧材料制作植物种植的容器,幼儿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如何利用废旧材料的思维模式,环保理念慢慢地在幼小的心灵生根、萌芽。
2、自然资源与社会教育
幼儿在与自然资源的互动过程中社会性的发展是容易被忽略的。
(1) 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习惯
爱劳动是教育对每个孩子提出的要求,现在的孩子能够有机会去体验劳动的,已越来越少。自然资源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例如,通过照料自然角,给植物浇水、给小动物换水、清理死角等,加之填写观察记录表、让参与其中的孩子能直观感受到自己的劳动过程和成果、体验劳动的光荣与乐趣。
(2) 培养幼儿学会关爱的个性
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往往集宠爱于一身,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多少都不大会关心别人,而自然资源中幼儿自己种植植物、饲养昆虫,每天学着去照顾这些生命,在无形当中就学会了关爱。
3、自然资源与生命教育
当然,我们的自然资源利用并不是总会成功的。我们的幼儿会遇到精心照顾的植物和动物失去了生命,我们利用这样的机会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虫宝宝怎么会死了?蚯蚓断了还能活吗?”这些问题的发现,除了激发幼儿爱观察、喜探究的科学品质,更激发了孩子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华东师范大学姜勇在《关于幼儿教育的人文遐想》一文中勾勒了优质学前教育的愿景:“好的幼儿教育应该让儿童感受幸福、自由、畅快;好的幼儿园教育应该让儿童真正像他们自己, 真正成为他们自己;好的幼儿教育应该让儿童拥有充分遐想和诗意的空间……”在“亲自然课程”探索的路上,我感受到了课程带给孩子的快乐和幸福, 或许这就是我们追寻的学前教育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