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 探秋寻趣
——之我与“柿子”的故事
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幼儿园 李亚琴
一、课程源起
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活教材,是孩子们成长最好的课堂。走进大自然,可以让孩子们用眼睛去发现世界,认识世界。我园正是运用亲自然游戏的理念,引发教师运用园内资源,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充分的开展各类亲自然班本课程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让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能更好的发展。
课程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我们把握教育契机。
幼儿情况分析:
幼儿园石榴果园有两棵柿子树,中1班的时候我们是离柿子树最近的班级,从小班到大班,四季的轮回,时光的变迁,我们的教室也从一楼升到了三楼,唯一没变的是一我们还牵挂着这两棵柿子树。孩子们总喜欢在清晨户外或午后散步关注着,也总是会发现这两棵柿子树的秘密:春天,发芽长新叶啦;初夏,开花结小果啦;秋天,青柿子变大变红啦,树叶变黄变红啦;冬天,雪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了;看小鸟飞来又飞走了-天又一天,我倾听着孩子们每一次惊喜的发现,我们一起用落下的柿子蒂拼出过美丽的图案;我们一起树荫下嬉戏玩耍,一起捡过落.....见证着发生在柿子树身上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我们猜测过、讨论过..…
又到了丰收的季节,孩子们又可以去观察及采摘果子了,为了让他们能学会如何更好的探究采摘的方法,高处果子如何想办法采摘,生的柿子如何催熟是本次班本课程开展的重难点。
行为解读
1. 对接指南,利用资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务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当孩子对柿子树产生兴趣时,我们把握教育契机,利用好园内的课程资源。我们进一步对接《指南》,基于这样的理念,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开启了“我与柿子的故事”
2. 有效观察,读懂儿童。
孩子们通过在幼儿园两年的生活,对幼儿园环境都比较了解。柿子树在孩子的视野里并不陌生了。关于柿子,你们知道些什么呢?我们抛出话题,并让孩子们回家查资料。孩子们从家长那收获了不少,我们也依靠家长资源促进活动的展开。
可能引发的学习
分析孩子的经验,孩子们对柿子有笼统的认识。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追随孩子的兴趣,利用园内资源引发活动?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观察探究的点在哪里?
二、课程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等方法,了解与发现柿子变化过程。
2.在活动中能注意倾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表达自己对柿子的看法。
3.能与同伴交流,沟通,通过讨论协商进行分工合作进行采摘活动,遇到困难能一起想办法克服。
4.体验采摘活动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5.能观察发现自然界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结合预期的目标以及活动开展后的调整梳理出以下目标:
年龄段 | 活动内容 | 指南目标 | ||||
大班 | 柿子 | 健康 | 语言 | 社会 | 科学 | 艺术 |
1、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 3、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 | 1.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 | 1.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 | 1.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3.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 1.乐于收集美的物品或向别人介绍所发现美的事物。 |
三、课程实施过程:
一、与“柿”初体验
(一)我们去采摘柿子
1、前期观察与表征:
(1)交流唤起已有经验
师:孩子们,秋天的柿子会有什么变化呢?
幼1:老师我发现幼儿柿子快要熟了,散步的时候我去看到的。
幼2:我看到下面的柿子绿的,上面有的红了、有的黄了。
幼3:我户外的时候去果园看的,柿子有的都被鸟吃了。
师:你们都很会用亮眼睛观察,那现在的柿子到底怎样呢?它们有什么变化的?我们一起去果园看看吧,带上你的记录纸和笔,把你的发现画下来。
(2)走进果园、观察表征自己的发现
幼儿自主观察表征,
有的孩子会先在树底下仔细观察,嘴里孩子说:快来看,上面的那个红色的被鸟和蜜蜂吃掉了,你看那里有好多蜜蜂。
有的幼儿会用手去摸摸柿子,边摸边说,这个柿子硬硬的,还是生的。
有的幼儿还跳着去够上面的柿子。
观察3——5分钟后,孩子们自主表征。
2、实践体验:我们采摘去(教学活动)
一、唤醒经验,引入活动(3’)
1.分享观察发现:“孩子们,昨天我们去观察了石榴果园,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和大家分享下。”
幼儿借助自己的观察记录表讲述,教师提炼。
幼1:我发现柿子变黄了
幼2:石榴有的红了
幼3:……
教师小结:秋天的丰收的季节,大家都发现果园里的果子颜色开始变化,这是果子开始成熟的标志,我们可以采摘了。
2.了解采摘方法:“哪些水果可以采摘了,你知道怎么采摘吗?
幼1:我们需要带上剪刀和篓子,把柿子剪下来就行了。
幼2:幼儿园的柿子树特别高,我们可以带椅子,我们踩在椅子上就能够够得着柿子树了。
幼3:柿子树很高,我们可以用梯子,接着爬上去用手采柿子。
幼4说:我们可以用棒子打柿子。
二、分组合作,制定计划(10’)
1.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你们想不想去采摘,想和谁一起采摘?”幼儿自由组合,寻找合作伙伴。
2.商定计划,探讨采摘方法
师:“采摘水果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们用什么方法解决?”
难点讨论:高处的果子我们怎么摘?
师“请和小伙伴们一起商量下,把我们的方法、要用到的工具材料记录下来。”
幼儿分组讨论决定自己组的采摘方法,提醒幼儿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辅助采摘。
分组介绍采摘计划。
教师:结合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分享实践方法,提炼出采摘时的关键:1.成熟了才能摘。2.采摘时要注意安全,有分工。3.高处采摘需要工具。……合理……
教师小结:每一组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仅需要采摘工具,选择成熟的果子,还需要可以攀爬的梯子,这样便于我们采摘到高处的果子,希望你们分工合作,能采摘成功。
三、寻找材料,合作采摘(25’)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采摘去!”
幼儿按计划分工合作,分组采摘。教师提醒幼儿采摘时注意安全,在遇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策略调整方法。
幼儿三人一组开展选材料,分工开始采摘活动。
幼儿行为描述:
第1组用棒子刚开始一直在打柿子,后来发现柿子打烂了都还没有掉下来,于是他们改变策略开始打树枝,三下就掉了两个柿子下来,开心的呼喊我打到了。
第2组他们本想两人爬树,一人接柿子,可是爬了五次发现光自己爬是很难上树的,于是刚好旁边一组有梯子,小男孩就顺着梯子爬上了树,一个小女孩站在椅子上,手拿框子接柿子,小男孩会用手去摸摸柿子,嘴里还会说:这个是硬的不熟,不能采,再换个,又摸摸说这个是软的可以采了。
第3组用的是两只脚的梯子,他把梯子架在树杈中间,想要采摘高处的红的柿子,可是怎么采也够不到,于是拖着梯子又从新找地方。
第4组:用得是四只脚的梯子,他们把梯子架在了树杈下面,一个小女孩爬上了树,另外一个女孩子手扶梯子,还有一个女生拿好框子接柿子,他们整整采了两筐采柿子。
教师行为:整体观察:有两次,每次活动都是利用前1--2先进行整体扫描,一个是看孩子做计划时看孩子是否全部分工合作,另一个是第三环节,看孩子们是否选择材料工具开始动起来.
点上观察:在第二环节,分组合作,制定计划时,会每组走一些,看孩子的交流及分工情况.通过观察捕捉每组采摘的方式及他们分工情况,及他们会遇到的问题.第三环节,看每一组孩子的分工实践及使用材料情况,通过观察捕捉孩子的合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分享交流做好铺垫.看一个孩子遇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读懂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思考。
四、交流分享,感受快乐(5’)
师:“孩子们你们采摘成果如何,大家相互看一看。采摘时你们遇到了困难了吗,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
幼儿讲述小组分工合作的采摘过程。
哈哈:老师,我们采了3个熟的柿子,我们想采那个高处的红柿子,可是梯子太矮够不到,下一次我要选一个高的梯子去采。
西西:今天我们采了两筐柿子,我们一个人爬树,一个人扶梯子,一个人拿框子,分工明确,所以才能采到这么多。
欢:我们看好了那里柿子多,就到哪里采,但是还有许多没有熟的也被我们采了。
师:谁有好办法让柿子变熟吗?
幼1:我知道苹果和香蕉有催熟功能,只要把柿子和苹果放一起。
幼2:可以放太阳底下晒晒,这样也会变熟,我家就有,奶奶就把生的柿子放在阳台上晒得。
幼3:可以放冰箱冷藏,变成脆皮柿子
小结:采摘不是件简单的事,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定会找到办法。
“看来,柿子催熟也有许多学问。让我们一起把柿子带回家,想办法让它变熟,看看谁的柿子能第一个熟吧。”
教师阶段反思: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在画柿子的时候,孩子们仔细的观察,通过实物的观察,孩子的表征作品显的格外生动。
教师的支持与思考
柿子是由孩子亲自采摘,他们更觉得亲近。在绘画过程中,他们仔细的观察,热烈的讨论,激发了每个孩子的主动性。
发现不同
孩子们发现我们从水果店买来的柿子和我们摘的柿子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比一比、尝一尝中感知柿子的外在、内在特征。
外在特征 | ||
维度 | 摘的柿子 | 水果店的柿子 |
颜色 | 黄色 | 接近于红色 |
硬度 | 硬硬的 | 软软的 |
柿蒂 | 翠绿色 | 有些卷曲 |
形状 | 椭圆形 | 圆 |
内在特征 | ||
维度 | 摘的柿子 | 水果店的柿子 |
颜色 | 黄色 | 接近于红色 |
硬度 | 硬硬的 | 软软的 |
果壳 | 有种子 | 没有种子 |
内在特征 |
我们发现柿子有的有核,有的没核。为什么?我们一起查询资料,发现有些柿子没有籽是因为它们是改良过的。
二、催“柿”有妙招
实验与实践
(1)催熟柿子
品尝味道
那它们尝起来会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尝尝看吧。
幼儿园的柿子
一一:有点苦,我的嘴巴有点麻。
萌萌:我的舌头毛毛的。
帆帆:辣,感觉我的嗓子被堵住了。
水果店的柿子
萱萱:甜甜的,很好吃。
云云:感觉这个柿子好甜好甜的。
吃到了不同味道的柿子,孩子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不同的表情。
看着满满一筐的柿子,孩子又开始讨论了起来,说着:现在的柿子还很硬不能吃,怎么才能让柿子成熟呢。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帆帆说:我们可以把柿子放在太阳底下晒,过几天接可以成熟了。豆豆说:可以把柿子和苹果放在一起。嘟嘟说:我们可以把柿子放进冰箱冰几天。豆豆说:我觉得可以放在热水捂一下,柿子就成熟了。然然说:“把柿子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下。”
孩子们的想法千奇百怪,但是到底哪一种办法可以让我们的柿子成熟呢?于是跟孩子讨论决定让每一个孩子带一个柿子回家,想办法让柿子成熟,并记录柿子的变化。孩子听了都十分激动,个个把柿子捧在手心呵护着柿子。
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柿子回家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或者选择自己的方式让柿子成熟。孩子们每一天回家后都会主动观察柿子的变化,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家长们用文字帮助幼儿记录。
孩子们用画笔记录柿子催熟的方式以及柿子在成熟中的变化,家长们用文字在一旁标注。在科学领域中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催熟方法:
1. 静置法
2. 苹果催熟法
3. 香蕉催熟法
4. 酒精催熟法
5. 密封袋催熟法
6. 熟柿子催熟法
《指南》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我们约定一周后孩子将柿子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来观察柿子有没有成熟。大家看一下,柿子由原来的黄色变成现在的红色,变成红色就代表熟了吗?我们和孩子讨论柿子到底有没有成熟,孩子们说:尝一尝就知道了。在吃的过程中,随时能听到孩子说:我的柿子好甜啊。有的孩子说:我的柿子不太好吃。师:为什么大家的柿子都红了,你的柿子好吃,而他的柿子不好吃呢?我们请这两个孩子来说一说自己的柿子长什么样子,两个孩子介绍柿子。最后孩子们知道了柿子成熟要看起来红红的,软软的,这样吃起来才是甜甜的。
三、做“柿”我能行
吃不完的柿子怎么办呢,我们在查阅资料后决定做柿饼,制作方法,了解了制作柿饼的过程后,我们便开始着手准备。
①晒哪里
在制作柿饼前,我们和孩子一起在幼儿园里寻找、记录、观察合适到晾晒地点,最后在满足有阳光、通风、方便观察、安全、猫少的条件下,孩子们投票选定了柿饼晾晒在班级阳台上。
②怎么挂
柿饼挂在哪呢?孩子们设计了很多方案,在走廊顶上钉钉子、墙上挂粘钩、搬一张桌子出去,最后一个孩子受到保安伯伯晒绳子的启发,决定晾在走廊上。
③哪天做
哪天来做柿饼呢?知道柿饼怕雨怕潮且要晾晒半月以上的特点,我们通过观看天气预报选择来一个接下来都是艳阳天的好日子。
图片
④防发霉
在观看柿饼制作的视频中,我们了解到柿子很容易发霉,那么如何预防呢,我们在绘本阅读和询问有经验的家人中找到了答案。
⑤制作柿饼
到了激动人心制作柿饼的这天,为了克服削皮的困难,孩子们在家练习了一周削水果和系绳打结。看,洗净、擦干、削皮、烫水、系绳、晾挂,金灿灿的柿子承载着孩子们甜蜜的期望。
⑥观察柿饼
柿饼在晾晒过程中会有什么变化,孩子们每天观察、记录、对比着,一天天见证了柿饼的转变。
10月9日:柿子的颜色变深了;柿子皮变得干了;柿子上有了点点......
10月13日:柿子变小了;柿子皮皱巴巴的;柿子变成橘色了......
10月16日:柿子软软的,像柿子软糖;柿子有点黑;有的柿子扁扁的,有的柿子尖尖的......
柿饼为什么有的扁?有的尖?
孩子们在观察和对比中发现,柿饼的形状不同是与他们的晾晒方式和地心引力有关系。
⑦品尝柿饼
日子在秋的浸润中一天天度过。一天孩子们在看看摸摸中惊喜地发现柿饼已经变得外皮干内里软。我们做的柿饼和买来
柿饼什么样子就能吃了?什么东西和柿饼不能一起吃?通过观看视频和书籍,我们做好了前期准备,便迫不及待“开吃啦”!
⑧柿饼捂霜
“老师,为什么我们做的柿饼没有白白的霜呢?”带着孩子们的问题,我们一起探讨了霜是什么、霜的形成、捂霜的方法和用什么容器来捂霜,并小心翼翼地将剩下的柿饼装罐密封好,期待大自然给我们的惊喜!
四、玩“柿”小行家
快乐回忆
看,在柿饼的制作过程中,孩子们用美术表征的形式去感受柿子的艺术多样性,同时用美术叙事的方式回顾了柿饼制作的难忘点滴。
在制作柿饼中,孩子从兴趣出发,通过动手实践、艺术表征等方式不断地解决问题迈向深度的学习,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季节的魅力和大自然的馈赠。
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四、课程评价:
1、资源内容的生发:源于孩子生活。
关于柿子的探究源自于孩子的发现,也正是因为柿子源于孩子身边的资源,来自于孩子的日常生活,所以又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柿子探究的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抓住孩子的问题,一步步地跟随着孩子的问题产生新的活动,当出现问题时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是经验的发展,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学习方式的变革:支持探究体验。
孩子们在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究,亲身实践,不管是采摘柿子还是品尝柿子,我们看到每个孩子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合作、主动、积极、专注、投入,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实践中自觉地产生,他们遇到问题会想办法解决,特别是做计划和分组采摘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力量。
3、教师的理念不断转变:在活动中,以前的话,老师会在采摘时忙前忙后去帮助孩子,而现在的我会充分利用观察,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孩子。教师自己的站位及两位老师的配合与指导能提前沟通,我是利用观察记录表来观察,蒋老师是有图片、视频的方式观察记录的,活动中既要看到全部的孩子,也要关注个别孩子优势智能发展.充分利用观察,来为后期的分享做好铺垫。
4、亲自然课程的开展让我们看见了幼儿发展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通过作品解读、谈话交流、故事描述、观察记录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发展性评价,我们看见了孩子们的发展:
1、幼儿间交往更多更自然:在亲自然的理念下,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在户外,在各种活动中,他们与同伴的交流机会更多了。在游戏的氛围下,他们或许是为了寻找材料,或许是为了解决问题,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他们的语言表达在交往中得到提升,他们面对游戏有个更开放的思维。
2、幼儿的创造力更多更丰富:开放的环境给幼儿带来的是更多与材料的互动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种材料在他们的手中绽放,一束花、几片叶子,都会成为一幅艺术品。
3、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在整理材料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逐渐提高,对于美的欣赏更敏感,也更乐于用自己喜欢擅长的方式来表现表达他们在生活中的感受,或是心情,或是有趣的游戏。
在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孩子们是游戏的主人,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是课程的发起者,他们他们的兴趣得到呵护与尊重,也更加乐于积极探索,而这些转变将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5、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开展看到了教师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了。
1、观察意识增强:教师面对幼儿行为,不再轻易对幼儿行为下结论,不再指手画脚。观察,也从技术层面转变为一日工作中的有意识行为。
2、尊重幼儿:教师尊重幼儿,尊重个体差异。愿意走进幼儿,倾听、解读他们的行为;尝试走近幼儿内心,感受他们的感受,教师真正为幼儿的发展思考自己的角色。
3、课程意识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明显增强,对于观察到的幼儿行为更为敏感,开展活动更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会抓取幼儿园四季自然资源,开发班本课程各班教师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追随孩子的兴趣,从课程缘起、实施过程、课程反思等方面,
4、教师行为转变了。教师创设更多机会让孩子们实践操作,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追随幼儿兴趣,教师更多的从环境材料方面支持幼儿发展需求。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活动的开展完成,而是思考着如何深入推进,更注重幼儿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与发展。
结束语:
大自然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如何让这扇窗的风景引人入胜并非易事。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尽自己所能,让孩子亲身参与到每一个活动中,去感知、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自然世界的神奇与奥秘。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
孩子们很喜欢吃柿子,柿子的吃法也有很多种,后续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继续开展关于柿子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