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琴集训心得
很荣幸,能够参加新北区名教师成长营两天班的集训活动,在这两天半的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印响最深的还是第一天的两场讲座。
一、压力管理,赋能助力
2021年10月29日,第一场学术盛宴是由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心理系副教授吴铁钧博士带来的,他做了《教育中的压力管理》专题讲座。吴教授从压力概述、压力的模型、对于压力的基本看法、压力的对策四个方面展开,让我们认识到压力无时无刻不在,提升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才是王道。基于此吴博士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消除或减弱与工作间接相关的压力。二是面对和处理与工作直接相关的压力。首先要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工作中的压力,不要只抱怨问题的存在,而没有任何积极的行动;第二,理性地分析工作中的压力,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第三,采取行动化解工作中的压力。如控制感可以减轻压力,学会让自己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保证充足睡眠质量,不要乱丢心理垃圾,培养兴趣爱好等等。要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大处着眼,锲而不舍,小处着手,不厌其烦。吴博士的讲座,幽默风趣、惟妙惟肖、极富特色的个人魅力,整个会场不时发出老师们赞赏的声音,老师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受益匪浅,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教育的路上行稳致远。
二、行动研究,深度修炼
下午,我们有幸聆听了常州工学院教授潘金林教授讲述《教育行动研究:名师名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深度修炼》。潘教授主要从行动教育研究的历史演进;概念与内涵;对名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路径,经验分享等方面展开。对老师们比较感兴趣的教育行动研究的设计与实施部分,潘教授结合一个个具体案例带着大家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聚焦问题等方面界定研究问题,到制定研究计划-开展行动研究-撰写研究报告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激发了老师们对教育行动研究的浓厚兴趣。随后潘教授还为老师们做教育行动研究,支了几招:要有扎实的学习教育理论;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积极投身校本研究;积极开展实践反思等方面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
最后,潘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行动研究的案例,鼓励大家积极探索。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研究能力。潘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的高度指引,又有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指南,给老师们学术专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思考,也指明了方向。
三、心得感悟,从“心”出发
一天的培训,很快结束了,我们不仅从心理上获得减轻压力的法宝,也从实际行动上获得行动研究的秘籍。
今天下午的讲座,除了掌握教育行动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流程以外,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1)“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育行动研究应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因此也应由行动者研究。教师既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也是教育研究的主体。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教师成为研究者”,能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以及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引领教师对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原则等进行审视,对支配自身教学行为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极大促成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与理论水准的提高,使教育教学从“经验型”走向“合理型”。
(2)“实践导向”、“问题驱动”
教育行动研究以实践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并不神秘,面向实践,把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再在研究的过程中实践改造过程,最后研究的结果实际就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我们教师要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聚焦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中改进实践。
(3)“反思是行动研究的灵魂”
反思是与教育行动研究相伴始终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熟视无睹、缺乏反思,就没有行动研究。反思启发行动研究、反思推动和优化行动、反思凝练研究成果、反思催生新的研究。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是行动研究的灵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变量。教师要将实践反思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学生涯的全过程。
教师要力争做一个阳光型老师,具有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崇高、自信、积极的心态,有化压力为动力、化尴尬为融洽、化腐朽为魅力的能力,面对学生,要阳光般笑脸;面对同事,要阳光般温暖、;面对教育,要阳光般平和;面对发展,要阳光般能量。
只有自己内心强大、能够调节好情绪,才能更好地融入工作、让人教学,才能更好地位教育奉献。
与其说今天是在聆听吴教授的分享,不如说这场讲座就是一次现场的实践调节和减压,甚是一场团辅的修行。